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文苑 |
|
|
|
|
□ 范选华
这一辈子,有些地方真的是不能去的!因为去了之后,心就回不来了!
转眼,又从徽州回来两个多月了,虽然人在扬中,可总是魂不守舍的。根本不用做梦,只要稍微一闭上眼睛,立马就回到了徽州,回到了青白马头墙耸立的古村落,岂止是美,而是心心念念,一眼千年。
古徽州是具象的。五年前去过敬亭山、齐云山、棠樾宏村,那山那水宛如烟雨中的美人,有漫漫时光中永不消褪的俊俏容颜。去年我又去了屯溪,古街小巷、滂沱的雨、满街臭鳜鱼的咸香,一切都是那么地恬淡,那么地江南。回来的那天,我写下了《无梦到徽州》。
古徽州又是飘渺的。黄山云奇,新安水秀,还有许多我想去的山水天空,绩溪就是其中之一。一直想去看看龙川的船形村,还有世代单传的丁姓人家。而我想象里的龙川,还是那朦胧烟雨中,一排排白净齐整的马头墙,一座座素风沧桑的古牌坊。绩溪的得名,盖因域内有多条溪水交织并流,离而复合。绩,便是将麻和棉搓捻成线的意思,非常形象,也很诗意。
去绩溪那天早上,天青色等烟雨。一路疾驰抵达龙川古村广场,买票入村,烟雨没等到,太阳倒是毒辣。好在龙川之体量,实出我意料之外,三两个小时,就出了村庄。
龙川虽小,却着实震撼人心。
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的奕世尚书坊巍峨高峻。“奕世”的意思是代代相传,取自《国语·周语》中的一句话,“奕世载德,不忝前人”,即在盛世代代推行道德,没有辱没先人。龙川胡氏在明代便人才辈出,其中最著名的恰是相隔一个甲子的两科进士,累官至南京户部尚书、太子少保的胡富,以及兵部尚书、少保胡宗宪,于是赢得了这座旌表胡氏出了两位尚书的牌坊。
石坊高约十米,布满了人物鸟兽、亭台楼阁,南北面居于中心位置的两块横匾上,分别镌刻 “奕世尚书”和“奕世宫保”八个擘窠大字,出自“明四家”之一文征明之手。牌坊上空日光斜射过来,光影照映在石板路上,从中间走过去感觉像穿越了一般。
胡宗宪是龙川的骄傲。他26岁中进士,平息困扰朝廷数十年的沿海倭患,并带出俞大猷、戚继光等抗倭名将,是他留给历史的巨大馈赠。但他又依附严党,得严嵩义子赵文华保荐,为人诟病,落得毁誉参半,不得善终。其实即便比他更具盛名的戚继光,不也同权相张居正暗通款曲、相互倚重吗?人总是多面的,哪一面是真,哪一面是假,孰对孰错,谁能说得清呢?古代政客如此,今世亦然。
一次象征至高皇权的褒奖,当然无法规避政治斗争的残酷。奕世尚书坊在当年九月建成,而早在此前五个月,内阁首辅严嵩便被罢官了,这是否有皇帝暂时安抚或稳住胡宗宪的想法?到了年底,胡宗宪还是遭御史弹劾。虽皇帝念他抗倭有功,免了死罪,但政治生涯也就此终结。三年过后仍没能逃脱政敌的惦记,构罪入狱,在留下一篇无人搭理的《辩诬疏》,以及“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绝命诗后,一代名臣绝望自杀,令人唏嘘。
用今天的话讲,胡宗宪是智商、情商全在线。《明史》说他“多权术,喜功名”,是其成败同源的禀赋和底色。事实上,一个人无论多么聪颖智慧和洞明练达,都无法保证善始善终,全身进退,尤其是在不自由的集权和专制统治之下。
古往今来,史书上那些有名有姓的人物如过江之鲫,纵非龙即凤,又有几个人能真正把握自己的命运。生前立德立言,平安顺遂,即殁备享哀荣,身后得万世景仰,白璧无瑕,止于至善,不过是传统文化中终极追求的“心灵鸡汤”罢了。
所以说,在有限的人生里,把握机遇施展才华,取得哪怕一两件于己于人于社会有益的成就,得到百姓称道,便可足慰平生了。
如此看,生命是长是短,境遇是顺是逆,又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说奕世尚书坊是胡宗宪的事业终点,那建构精美的胡氏宗祠,便可以视作他事业的起点了。
胡氏宗祠是龙川的精华所在,始建于宋,明嘉靖二十五年由胡宗宪倡导并捐资扩建。那年他35岁,即将结束五年丁忧,鲜衣怒马,意气风发,仕途蔚然可期。祭拜完先祖,他以御史巡按宣府、大同等边防重镇,继而转任江南,开启了一段彪炳史册又波诡云谲的开挂人生。
徽州地区有浓厚的宗祠文化。据载,清朝末年绩溪县人口仅八万多人,就有祠堂三百四十多幢,建国后虽屡被拆建,至1982年全县祠堂尚存一百六十多幢。而龙川胡氏宗祠以“木雕艺术殿堂”和“民族艺术博物馆”著称于世,是徽州古祠堂的代表。
胡氏宗祠说是嘉靖年间扩建,实则等同重建,我们今天所见,全无宋元痕迹,都是明朝的风格和构件。祠堂前后三进,占地1564平方米,坐北朝南,照壁隔龙川河,左右置青石板桥。从照壁一侧隔溪对望,宽足20多米的高大门楼,两端飞檐高翘,开阔而威严。跨步入内,仪门上端高悬的“胡氏宗祠”榜书横额,为董其昌的手笔,浑厚端庄。宗祠里有很多极尽巧思、借谐音寓意美好的雕花,精美古雅。祠堂整体所用木料是香樟,建成至今竟全无虫蛀或蛛网。哪怕在烟雨氲氤的梅雨季节,进得宗祠也深觉干爽清凉。建筑大师郑孝夔称之为“国宝”,古建专家更说它是“规模之大,保护之好,装饰之美,天下第一”。
龙川的灵山秀水、诗礼文华,始终滋养着胡氏一族生生不息,名士能工代有层出——制墨名家胡天注、红顶商人胡雪岩、文化先驱胡适之,等等。正所谓陈迹在,历史就在;乡人在,传承就在。所有的变,都是时代前进的必然反映。变中不变的,是对故土的眷恋,对生活的执着和热爱。
徽州的大好山水,留下了无数的历史遗迹,浸润着徽韵十足的天空,生成一种文人气质。当我们游历其间,忍不住用文字的足尖,点击“山绕清溪水绕城,白云碧嶂画难成”的诗意长卷,仿佛前朝旧梦里拾捡乡愁,流连成我们的梦里家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