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1日 星期三  请调整您的计算机日期!
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关注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文苑
文苑  
上一条:相伴 下一条:好书推荐
我的小学
施正祥   2024-07-03

  □ 施正祥 笔者今年80周岁,土生土长的扬中人,小学中学都是在扬中上的,先说说我的小学。 新中国成立以后,百废待兴。孩子的教育,一刻也不能耽误,各类学校很快复学复课。我家所在的施家长埭上原先有一座私塾学校,新政府决定将其转为公办小学,因为校址在当时的德隆乡,所以命名为“德隆初级小学”。当时小学有初小与高小(亦称完小)之分,初小为一至四年级,高小为一至六年级。1956年德隆乡撤销与永胜乡合并,公社化以后,学校所在地为永胜公社永前大队,小学亦移址重建,更名为“永前小学”,同时升格为高小。 1951年秋天,复校以后的德隆小学正式招生。我成了德隆小学第一批一年级学生。因为新政府鼓励大家上学,尤其是动员女孩子也上学,所以新生的年龄相差比较大,我记得与我同级的一位女同学年龄比我大一倍。过去上过学的经过测试分到高年级。这样一开学,就有了四个年级。生源问题算解决了,但学校的课桌椅严重不足,就动员学生自带,我记得我家为我送去了类似茶几样的长方形的桌子和一只爬爬凳。 大部分同学都没有像样的书包,就用一块染过的蓝土布(家机布)将书本等包起来,拿着或掖着上下学。我的书包与众不同,是爸爸在上海打工用的一个小型旅行袋,黄色帆布的,上面还有拉锁。那时也没有笔盒,是妈妈用布缝的一个长长的小袋袋,将笔装在里面,上面口上穿了根绳子能收口。学习用的本子也是各人去商店买的白纸,将它裁成32开,然后装订起来,当时也没有订书机,而是用针线缝上的。 学校只有一个大教室,四个年级坐成四排。上课时,老师先教一个年级,其他年级自习,教完一个再教下一个年级。上了四年也就两门课:语文、数学,当时称国语、算术。也没有开音乐课和体育课,也没有少年队活动,课外活动也就是做做游戏,一切都很简陋、简单。全校也只有一名老师,我在这个学校学习四年,印象最深的是学写毛笔字,因为以后再没学习过,最有趣的是为了使毛笔尖整齐,同学们都用嘴将它抿齐,弄的嘴唇都是墨,并互相取笑。 我在这个学校经历了三任老师。第一位沈老师,常州人氏,是从老私塾先生转过来的,教学方法仍然旧的一套;第二位是刚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姓季名镇平,充满活力,也让我们见识了不少新鲜的事物,都是我们没有见过的,如热水瓶、香皂、灭蚊子的滴滴涕和喷雾器等,但他只在这里待了一个学期;第三位是朱育姜老师,他是扬中本地东新港的,是我最敬重的老师,他爱生如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后来一直在这里工作到退休。最初的二位老师不生火做饭,吃派饭,轮流到学生家里去吃饭,轮到谁家都要做些好吃的款待老师,起码有个炒鸡蛋。到朱老师来了不再吃派饭,他开始自己做饭(也许上级有了新的规定)。1955年夏天,初小毕业,并通过升学考试升入高小。 这所学校名老桥小学,因为学校附近有一座老石桥而名,学校大门朝西,门外是南北走向的思议港,上面新建了一座水泥桥,名新生桥,据说是为了港西的学生上学方便,从此他们不再绕道老桥。记得时任校长叫于纪祥。这所学校与初小相比,在我眼里有天壤之别,它有好几百学生,十多个班级,近十名教师,按级分班,不再是复式教学。学校的总体布局是一个大的三合院,教室朝东一字排开,教师办公室及食堂朝南,家属宿舍朝北,大院就是大操场,操场南边还有数张乒乓球台,办公室那边还竖着一根高高的旗杆。这座老学校,在我上世纪末回乡时还在,但变化不大,十多年前听说由于生源不足已停办。 高小两年开了不少新课。 首先,开了珠算课,学习打算盘。老师有一个教具算盘,能挂在墙上,有半个黑板大。学生自带一个算盘跟着学,老师拨一下,我们也拨一下。其次,也有了音乐、美术课。初小没人教,所以也没学过。记得每次上音乐课,我们几个同学都得去老师办公室将脚踏风琴搬到教室来,同学们都争着去,因为它太吸引人了。 同时也开了地理、自然、历史课。地理课上第一次认识了中国地图,地理老师说,中国地图像个大公鸡,并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来,学生们很佩服。自然课上也第一次听说人是从猴子进化而来的,跟听天书似的。 进入高小两年的时光不算长,但却是我学生生涯中最值得回忆的。在这里我充分享受了学校的魅力,她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学生都乐意参加,学生的生龙活虎朝气蓬勃的天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德智体得到了全面的提升。这里有我的诸多第一次:第一次戴上红领巾,第一次参加国庆升旗活动,第一次参加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至今仍记忆犹新。当时庆祝活动十分热烈,先是绕场一周经过主席台,前面是仪仗队(鼓号队),我们当时叫它洋鼓洋号,然后有广播操表演。因为学做第一套广播操也是到高小才学的,所以印象较深。印象最深的是拉歌比赛,以各班级为单位拉歌,这场面在以后的学生生涯中再没遇到过。第一次照相最难忘。要毕业了,班主任通知拍毕业照。那天不少同学穿上新衣服。照相馆老板扛着照相机来到学校,用一个三角架支在地上,照相机头上罩着一块里红外黑的布。照相师对好像后,一只手拿着一个气囊,另一只手做着手势,让看着他的手指,说:“不要动,照啦!”一捏气囊,说“好了,下一个”。有同学说,照相机里的像是倒着的,我也凑上去看看,果然是倒着的。这张毕业照是我一生中第一张照片,现在还能在初中学生证上看到。不过,我照相时穿的衣服不是我自己的,是穿的同学的,因为我的太破旧了,照相师说拍出来不好看。 高小两年里,同学们最喜欢的课外活动是打乒乓球,也是当时学校唯一的球类活动。我们学习打乒乓球入了迷,那时称乒乓球为台球。学校操场上有几副乒乓球桌,根本不够用,同学们业余时间都在排队等候,课间十分钟也不放过。放学了也不回家,必须打几局才走,有时星期天也相约到学校来打。当时用的球拍都是两面光的硬板,打起来乒乓响,也没有球网,用一根细竹杆当网。还记得有一次没注意踩着球了,将球踩瘪了,一个聪明的同学拿去用开水泡了一会儿,瘪下去的地方慢慢鼓了起来,复圆了,又可以打了。现在回忆起来当时农村学校的体育设施还是落后的,初小什么都没有,高小只有乒乓球台,没有篮球场,到了中学才有篮球场,但没有排球,更没见过足球。 1957年夏天,小学毕业,当年顺利通过升学考试进入初中——下八桥初级中学。1967年春节期间,我曾造访母校,并在大门外的新生桥上留影纪念。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568744024
位访问者
本年度:115650214 本月:12000446 今天:102497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