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文苑 |
|
|
|
|
□ 张强
端午节马上又要到了,虎头鞋、百脚绳等端午元素悄然亮相街头,这是扬中的一项传统女红(gōng)。
女红,传统意义上是指旧时女子所做的针线、纺织、刺绣、缝纫等工作,这是女子必备的技能之一。在扬中地区还包括打连枷、纺纱捻麻,擀面条、包圆子、包粽子,做花圆子、做箍腰烧饼,烀包子、烀水糕等等。
并不是扬中的每一个女性,都是天生的女红高手。旧时代的家庭子女多,结婚以后,大都要分家过小日子。作为家庭主妇,就要从幕后走向前台,小家里的点滴事宜要在自己手里过。如果家庭主妇不会做,是要被埭上的人笑话的,婆妈妈也会骂,结婚后的女子自然要想尽办法去学习和适应。
扬中妇女必会的几项基本技能,大致分为生产技能、灶上技能和生活技能。
先说一下生产技能,重点包括打连枷、纺纱捻麻。
连枷是最好的脱粒用具,用来拍打谷物、麦子、豆子、菜籽等,使籽粒掉下来。打连枷更是一个技术活,初学者动作生硬笨拙,排拍翻转不顺畅,落下来没有力度,甚至于会砸坏连枷;熟练者则灵巧自如,力度恰到好处。
在我的记忆中,大集体时,打连枷最为盛行。包产到户最初的那几年,家家户户打连枷的也不少。今天的扬中部分地区,还有零星存在。
再说纺纱捻麻。旧时,社会落后,物资匮乏,就连缝衣的线、织布的纱都要自己制作,这些大多是中老年妇女的事。扬中历史上还种麻,用麻做的夏布帐子、麻绳、夏布衣裳,更是每家每户都有的东西。
少年时代,也就是70年代末期,我曾见过本队的一位奶奶,一双颤巍巍的小脚,头发后面还梳了一个髻,穿着自己做的鞋子和“大袱头”衣服,在家中慢慢悠悠手摇棉花车纺纱,吸引了我们的眼球。小小的棉花车子,让我们看到了祖辈的勤劳与艰辛,一代又一代的扬中女性凭着一双粗糙的手,在晦暗贫穷的日子里,为子孙后代摇出了一个艳阳天,也摇出了中国母亲们一生的慈爱与体贴。
灶上技能,包括擀面条、包圆子、包粽子、包花圆子、做箍腰烧饼,烀包子、烀水糕。只要会擀面条、包圆子、包粽子、烀(普通话读hū,扬中方言读hē)包子、烀水糕这5种手艺,就可以满足一家人的基本需求,不用求助他人。
包子与水糕,是扬中传统美食。如何发面、加多少老酵、怎么包、烀的时间长短,都有技术含量。老酵发得好,烀得顺利,全家人都高兴,这是来年发大财的吉兆;倘若烀得半生不熟,出现粘牙等情况,则坏了一年的心情。这真的是考验农家主妇手艺的一道试金石。
圆子也同样如此,关键的手艺是调“ (扬中方言读:cǎi)子”与“糏”。“ 子”与“糏”的黏性不同,调制的方法也不同。“糏”的黏性大,可以用热水调、也可以用冷水调,“ 子”黏性小,要用滚开的开水调。“ 子”圆子与“糏”圆子在下锅煮的方式一样,都是齐热水下,圆子煮出来才不破。这些都是广大女性在不断的摸索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对于大多数的母亲来说,不仅饭做得好吃,针线活也特别巧。结婚生子、分家后,被服缝缝补补改改、鞋子大都是母亲们自己亲手做的。
每到农闲时候,便是母亲们最忙的时候,要为孩子们做鞋子,剪布、熬浆糊、刷浆糊、晾晒、扎底锥帮,工序一道不落。直到现在,我还经常回忆起一觉醒来,母亲在煤油灯下手指头戴着“针窠”,双手被线绳勒出一道道红印,做针线活的场景。
女红的魅力,只有走过来的人才能体会。我母亲也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以上扬中传统女红,母亲大多会做,除了做花圆子和箍腰烧饼。这些为我童年的农村生活增添了许多亲切而甜美的回忆。
现在的女红比较简单,比如打毛线、织毛衣、插花等,这是新时期女性对生活情趣的一种追求。
当下,个体女红正在逐渐淡出生活、淡出视野,我不知道扬中这些传统女红,会不会随着时光、随着江风淡然而去。希望扬中的女性,能够学一些,这不仅是生活中的一个技能,也为和谐家庭增添了一道亮丽的色彩,更是传统民俗文化生生不息的希望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