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文苑 |
|
|
|
|
□ 陈锦怀
蚕,吃的是桑叶,吐出的是真丝。这一生物体内神奇的转换在文人墨客的笔下被升华为赞美蚕的诗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报罗敷饲养情,不惜作茧缚余生”“忧思难报恩情重,愿织丝衣献嫁裳”等等。
栽桑养蚕,过去是扬中的传统副业。我们生产队有十多亩桑园,春蚕一季可养十一、二张种,此外还可以养夏蚕、秋蚕。养蚕为生产队增加了一笔不小的收入。桑园承包到户后,我母亲承包了一亩桑园,养蚕便成了我家的一个副业项目。
养蚕既是体力活,也是技术活。说是体力活,养蚕必须先栽桑,桑树要下肥、伐条、修枝;养蚕过程中还要去沙、采桑叶、喂蚕,不但白天喂,晚上也要喂。“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浴蚕才罢喂蚕忙,朝暮蓬头去采桑”“茧成尽是心头血,罗绮人家那得知”等古诗词都说出了养蚕人日以继夜的劳作和艰辛。说是技术活,主要体现在养蚕的技术要求较高,稍有疏忽大意,就可能导致蚕病、蚕中毒的情况发生,轻则影响产量,重则致蚕死亡,或养成后不结茧,让你白忙一场。
蚕的一生分为卵、幼虫(蚕宝宝)、蛹和成虫(蛾)四个阶段。养蚕就是饲喂蚕宝宝,为时约一个月。本地春蚕都是五月一日发种,五月底卖茧。
蚕宝宝很乖巧,吃饱后就静卧休息,一般不会向四周爬动。一旦出现向四周爬动的现象,俗称“走边”,或是饿了,或是病了,就需对症施策。
蚕宝宝很娇气,每个养殖环节都要精心周到,容不得半点马虎。
首先要做好蚕室、蚕具的消毒,这是保证养蚕高产优质的前提。在领蚕种前一周,就要把蚕室及周边环境彻底清扫干净,蚕具要放在阳光下暴晒,然后对蚕室、蚕具喷洒药物消毒,室内的边边角角和所有蚕具都要喷洒,墙面、地面要喷匀喷透,喷后关闭门窗保持湿润一小时。待消毒液干透后,再重复消毒一次。消过毒的蚕室不能再放入未消毒的东西。我母亲做事比较认真,除药物消毒外,蚕室的墙壁上还要刷一遍石灰水,每年都是召开消毒现场会的场所。
其次是准备小蚕共育室,常言道“养好小蚕一半收”。要养好小蚕,实行小蚕共育是有效措施。在集体经营时代,生产队都采取小蚕共育,即把小蚕集中到设备条件较好的蚕室,由养蚕技术水平高的饲养员饲养。所谓条件好,主要是要能给蚕室加温。那时加温的办法就是在蚕室建造地火龙。至今,我还记得我们前后几个生产队集中在12队的仓库里进行小蚕共育的情景。
仓库坐西向东,在北山墙外面基部凿了一个约二十五厘米见方的小洞通向室内,再在洞口外砌上柴炉灶。室内,在地面下从洞口分支处分别用砖头砌两条高、宽都二三十厘米的地龙,两条地龙在南山墙内交汇成一条出口,再在南山墙基部打一个洞,外面砌上烟囱排烟。蚕种进家后,开始烧火加温,昼夜柴火不熄,室内温度可保持在25-28度之间。地龙上要经常洒水,以调节室内空气温度和湿度。小蚕共育十天左右,到了三龄期,蚕喂过一顿叶子后就分到各生产队饲养。桑园承包到户后再也没有进行过小蚕共育,各家自想办法加温保温,有的罩上塑料浴帐保温,有的将蚕扁放在床上放下蚊帐门保温。
养蚕从蚕种拿回家 “收蚁”就开始了。收蚁就是将蚕种纸上的蚁蚕收集到蚕扁里,春蚕约在上午九时收蚁。简单的收蚁方法是:在蚕扁里铺一张绵纸,一手拿蚕种纸,一手拿蚕筷,均匀拍打蚕种纸背,使蚁蚕掉落在绵纸上,然后用消过毒的鸡毛或鹅毛刮蚁蚕,整理成圆形,撒上切成约0.5厘米宽的条状桑叶。为防止桑叶过快失去水分,在桑叶上再盖一层绵纸保湿。刚从蚕卵中孵化出来的蚕宝宝之所以叫蚁蚕,是因为它黑黑的像蚂蚁,身上长满细毛,约两天后毛就不明显了。
蚁蚕出壳后约40分钟就会采食。它吃着桑叶慢慢长大,到了一定的时候,不吃不动,好像人在睡眠一样。这种睡眠实际上是蚕子蜕皮,蜕一次皮约一、二天;蜕完皮又开始吃桑叶,身体继续长大,这样反复四次。第一次蜕皮叫头眠,然后是二眠、三眠,四眠,四眠又叫大眠。大眠后就是五龄蚕,直至成熟。
五龄蚕个体大,需要较大面积的蚕座,一般都是下地饲养。室内的地面上经消毒后用窝折围起来,里面撒一层稻草,把蚕放在上面。为方便投喂桑叶,在中间要搭上跳板,没有跳板也要用砖头铺一条路。蚕大,吃叶的动静也大,投喂桑叶后不久就能听到蚕子吃叶的沙沙声,对于蚕农来说这是最悦耳的音乐。
蚕宝宝到了五龄末期,逐渐出现老熟的特征,胸部呈透明状,继而完全停食,躯体缩短,腹部也趋向透明,体内充满丝质,蚕体头胸部昂起,口吐丝缕,左右上下摆动寻找作茧场所,这样的蚕称为熟蚕、老蚕,此时就要把它捉到蚕簇上让它结茧。蚕簇也叫蚕山,人工将熟蚕捉到蚕簇上的过程叫“上山”。从蚕出现老熟特征到蚕全部成熟一般不超过24小时,即所谓“蚕老麦老一伏时”。
上世纪九十年代前,蚕簇都是草簇,后来推广使用方格簇,方格簇是用硬纸片制成的方格子,一片方格簇约有一百个方格,一个格子里结一个茧,茧的大小均匀,茧色洁白。摘茧后方格簇经消毒回收可重复使用。
熟蚕上山后开始吐丝结茧。初期茧层薄而透明,可以看到蚕在里面摇头晃脑的结茧景象。随着茧层的不断加厚就看不到蚕子的活动了,经过约两天两夜蚕完成结茧。茧子虽然不大,但是据科学家测定,一个茧的丝可以长达1.5公里。蚕在茧中进行最后一次蜕皮成为蛹,这大概是在蚕上山四五天后。此时就要及时摘茧送给茧站,茧站会及时烘蒸,杀死里面的蚕蛹,防止蛹羽化成蛾,因为蛾出茧时会破坏茧子,使蚕茧失去经济价值。
自古以来,丝织品因其独特的美丽和质地,深受人们的喜爱。蚕丝的生产过程需要人们栽桑养蚕,需要蚕食桑叶吐丝吐茧,丝的美丽既是蚕对人类的回馈,更是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