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热线 |
|
|
|
|
又至一年母亲节。
小时候,母亲就是一声声关心的叮嘱、一盏盏等待儿女回家的明灯……;长大后,才知道“母亲”的含义不仅是血缘上的牵绊,也可以是一种情感的传递,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对像母亲般无私奉献精神的赞扬。
马连英:
近八旬妈妈用爱撑起一个家
78岁的马连英,家住新坝镇红联村。她外表看起来瘦小柔弱,内心却异常坚强。自己身患疾病,丈夫行动不便,女儿常年瘫痪在床,儿子智力缺陷……即使面临家庭负担和重重困难,她也始终不离不弃,用坚强和爱撑起一个家。
当年,21岁的马连英嫁到孙家,丈夫孙春贵是一名在役军人,常年在外。马连英代夫尽孝,照顾神志不清、发病期间完全没有自控能力的婆母。后来,马连英夫妇喜得一子,不久就发现儿子孙方忠智力有些问题,医院鉴定属于智力低下。为了让儿子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马连英成了儿子最好的老师,教他识字,教他掌握基本技能。马连英告诉记者,如今,孙方忠心疼她日夜的操劳,平时争着抢着干脏活、苦活、累活,外出买药、买菜等事情也都包在他身上。“我的妈妈苦了一辈子,她是我见过最辛苦、最能吃苦的妈妈。”孙方忠对记者说。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儿子3岁时,马连英又产下一女孙菊云。但女儿4岁那年得了继发性癫痫病。更为残酷的是,到了15岁,孙菊云病情又加重了,四肢全部瘫痪,从那时候起,马连英就成了女儿的 “双腿”“双手”。马连英告诉记者,为了不让女儿因长期卧床长褥疮,她每天要给女儿定时换尿不湿、清洗衣物,还要翻身、按摩好几次,每按一次,她都会累得满头大汗,“她没有知觉,不能吃饭,我就把食物搅成流汁,一勺一勺地为她灌食,一日三餐从不间断。很多人说我很坚强,身为母亲,我不得不强。”
“2007年,我被查出乳腺癌,手术前,我只有一个想法:一定要坚持活下去!我一旦死了,这个家也就全完了。”多年来的磨难并没有让马连英低下头,而是更加坚韧和从容。 □ 张欢
张燕丁颖:
亲如母女的婆媳“双护”
当母亲节遇见护士节,会产生怎样的火花?在市人民医院就有这样一对不是母女,但胜似母女的婆媳“双护”。
2018年,丁颖来到市人医实习,张燕成为她的第一个见习带教老师。令人没想到的是,因为暑期的一次学车经历,丁颖认识了自己的男友,后来得知男友的妈妈就是张燕,此后发展顺理成章,两人从同事升级为婆媳,逐渐成了众人眼中亲如母女的婆媳“双护”。
当初,作为丁颖的带教老师,虽只有短短几天,但张燕感觉到了这个女孩的聪明、善良、认真。后来得知儿子和她交往的消息时,她打心底里高兴,支持得不得了,“旁人都说我们有母女相。”听到张燕这么说,丁颖笑着点头肯定。“初入职场时,是她教会我嘴要勤快,与患者与同事都要多沟通。”在呼吸内科的患者多是年纪大的,丁颖听了张燕的建议,见到患者就主动打招呼,关心几句,医院人来人往,同事多,虽不一定都叫得上名字,但丁颖见着了都会招呼声“老师好”,这样的习惯让她收获了许多笑脸,工作上受益匪浅。有了张燕的经验帮助,加上自己的学习能力,丁颖对做一名好护士信心十足。
护理工作繁杂辛苦,但因为同是护士,婆媳俩人彼此能够理解对方的辛苦,也了解各自的工作和作息习惯,遇到委屈时更能相互倾诉,缓解压力。丁颖告诉记者:“无论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我的婆妈妈就像亲妈一样指导我、陪伴我,让我更加明白了传承的意义。”
□ 匡雪莲
张文娟:
新生命的第一眼“妈妈”
“你明天就能出院,回家后还有什么不清楚的一定要来问我,记得出院前要办理出生证明。”每当看到母婴平安出院,张文娟都会再三叮嘱产妇相关注意事项。
张文娟,是市人民医院妇产科产房的护士长,也是一名助产士。从业18年来一直为产妇的顺利分娩、母婴安全保驾护航,用敬业精神成为迎接新生命的第一人。
助产不仅是门专业性极强的技术,还是经验和阅历的体现。作为一个工作多年的助产士,张文娟非常熟悉产程进展的每一种变化,并能尽早发现危险的苗头和应对产程突变的各种情况,甚至不同产妇的每一个表情和反应她都能了解,知道如何安慰、鼓励、缓解疼痛让产妇顺利分娩,知道针对每位产妇的身体状况做好产后的喂养与恢复。
张文娟告诉记者,每个助产士都必须持有《助产士执业资格证》以及《母婴保障技术考核合格证书》两本证才能上岗,意味着助产士的肩上承担着更多、更重的责任。“作为迎接新生命的第一眼‘妈妈’,技术和爱心一个都不能少。”张文娟笑着说。
“产妇发动大多是在晚上,上夜班是常有的事。”张文娟也是一位两个孩子的妈妈,在无法陪伴家人的时候,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让她能更加心无旁骛地投身工作中。“不论是在工作中还是会生活里,都让我深深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张文娟说。
□ 丁冯圆
束伟:
照亮受助孩子前行路的“男妈妈”
在20多年的帮扶路上,我市“社会妈妈”团队不断壮大。这群“社会妈妈”中,不仅有个人、有团体、有女性,还有不少男性“妈妈”。束伟,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就是一位特别的“男妈妈”。
2020年 5月 20日,束伟在公众号上看到了“社会妈妈”这个组织,非常感兴趣,很快就申请成为了其中一名志愿者。他告诉记者,自己的妈妈在年轻的时候也曾资助过两个孩子,一直到他们成家立业。妈妈的善意和母爱深深影响着束伟,成为志愿者后不久,束伟很快就和一名困难学生结对。
“结对的时候这个男孩儿13岁,他3岁的时候被养父母领养,7岁的时候养父去世,剩下养母一人,家庭条件比较困难。”束伟告诉记者。结对这四年,每隔半月,他就会和孩子的妈妈电话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和心理情况,并时常购买一些生活用品、学习文具和营养品送过去,和他聊聊天。“看着自己帮助过的孩子考上省扬高中,我打心眼里自豪。”
“‘妈妈’这个词不仅仅是一个称呼,更代表着温暖和力量。未来,我会在‘社会妈妈’这个组织里继续做好‘妈妈’的角色,力所能及地去帮助更多困难的孩子,成为一盏灯,照亮他们前行的路。”束伟说。
□ 杨蝶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