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文苑 |
|
|
|
|
□ 施正祥
前不久刚过了80周岁生日,生命将迈入最后一程,正如一句流行语说的 “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已知的只是过往。回顾走过的路,对得起组织、对得起家庭也对得起自己,有成绩也有不足,但此时此刻,我不想炫耀此生有什么亮点,只想感恩,感恩在我生命历程中遇到的几位难以忘却的人。
第一位是我的小学老师朱育姜先生,他与我父亲同庚,在我最悲伤的时候如慈父般抚慰了我的心灵。二年级的下学期,母亲因病去世,突然的打击让我萎靡不振,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不久继母来到我家,还带来了小弟弟,父亲也外出做工去了,我变得更加郁郁寡欢,放学了甚至不愿回家。这些朱老师都看在眼里,有一天放学以后他把我叫到办公室,当时学校就朱老师一个教员,师母在老家,他一边让我帮他烧火做饭,一边跟我聊天,安慰我开导我。当时我非常感动,把我心中的痛苦一股脑儿都倒了出来,那天他还留我吃了晚饭。从那以后,我的心情慢慢地好了起来,经常去他办公室,给他擦擦桌子扫扫地烧烧水什么的。我们的关系越来越亲密,高年级时,我还帮他批改低年级的作业。
毕业离开以后我们的师生情谊一直维系着,只要有机会,我都会去看望他。现在回想起来,没有朱老师的及时引导,我很可能会成为抑郁症患者。为表达敬意,我曾经将这个故事写成文章被故乡《绿岛文苑作品集》收录发表,后来也将此文《怀念朱老师》收录在我的散文集《江洲情韵》之中。
第二位是八桥中学高一班主任王长生老师,因我辍学他曾三次步行到我家里劝我回校,上演了当年《一个也不能少》的故事。初中毕业后,因家庭经济十分困难又处于“三年困难”时期,我决定不管考上考不上,都不去上学了。开学一星期没有去报到,王老师开始家访。第一次与父亲谈的,第二次主要和我谈的,第三次与大队书记一起到我家做工作。王老师的坚持打动了我们,特别是他的一句话说到我的心坎里了,他说:“困难是有的,可以慢慢克服,但机会失去了就回不来了。”确实如此,如果当年真的辍学了,就没有了今天的我。王老师仅做了我一年的班主任就调走了,师生情谊虽然不深,但我忘不了他。
第三位是我干财务工作的师傅,年龄上可以是长辈,他叫孙沁涌。参加工作后的第三年,我从工人岗位调到机关财务室,他是主任,而我虽是大学生,但学非所用,一点财会知识也没有,他手把手地教我,让我很快胜任了新的工作,不仅如此,他鼓励我追求进步,并自愿介绍我入党。尤其是在我填了《入党志愿书》以后,党支部迟迟没有召开支部大会,“考验”了三年时间,这段时间我的心灵倍受折磨,焦虑、苦恼只能憋在心里。此时孙老师最理解我,时常与我谈心,让我耐心等待,一切向前看,总有云开雾散之时。如果当时自暴自弃,放弃追求,就没有后来的进步。遗憾的是他退休后回了老家而我也调离原单位,因而失去了联系。
第四位是一位生活简朴、平易近人、勤政廉洁的老革命,他叫宋克义,原济南铁路分局党委书记。我能走上领导岗位,他是伯乐。第一次与他近距离接触,是他到大协车站调研,大协站曾是全路的一面红旗,段领导派我去做联络员,也兼做一些基础工作,我们同吃同住了一段时间,当时我是一般干部,与这么大的领导近距离接触还是第一次。起初我很谨慎,但宋书记没有一点架子,而且善于听取身边人员的意见,很快我们就熟悉了,我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了。后来我走上基层单位党委书记的岗位,也是他亲自谈的话。他去世以后,我曾写了一篇纪念文章 《忆宋克义同志领导作风二三事》,在当年的《济铁老年》杂志上发表,以表敬意。
每一个人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环境里,他都不是孤立的,会遇到很多人,有的人擦肩而过,有的人似曾相识,有的人一见如故,有的人终身难忘。我常常想,在人生的关键节点,冥冥之中总有人出现,给你帮助,给你教诲,给你希望,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缘分,缘分让他们成为我生命中的贵人。但人生中也难免会遇到小人,小心眼的人、自私自利的人、看不得你好的人,人无完人,宽恕他们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