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美食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热线
热线  
上一条:“镇江好人”瞿怀彬又救人了 下一条:佚名5
从20岁到55岁,西沙岛的“守岛人”潘炳成,是小岛变化的“创造者”,更是“见证者”——
“岛上的每一点变化都让我心安”
王萍   2024-04-23

  “看着小麦这么绿油油的,看着这么多树一天天长大,看着这里从泥土路到水泥路,岛上的每一点变化,都让我说不出的心安。”时隔两年,记者再次跟着西沙芦柳管理所所长潘炳成上岛,他对这里深沉的爱,似乎又多了一分。从20岁到55岁,潘炳成是西沙岛的 “守岛人”,是这座小岛点滴变化的 “创造者”,更是“见证者”。 “昨天送上来的这批农药够不够,不够你第一时间告诉我啊,明天我可以带上来。”遇到正在配药准备小麦赤霉病防治的种粮大户,潘炳成热情地迎了上去,对方倒也不客气,直接“使唤”起他,“药肯定是够了,你来搭把手帮我弄点水来搅一下,我去把机器开过来。”二话没说,潘炳成撸起袖子就干起了农活。 看着大型机械在田间穿梭洒药,潘炳成的话匣子又打开了,“我们岛总面积是1500亩,现在小麦种植面积是950亩,以前哪有这条件,农田间都是烂泥路,大型机械就算上岛了也开不起来,现在种田都是机械化了。种粮大户明年还计划买无人机来参与农业生产,更加不得了。”潘炳成告诉记者,现在岛上的农田都是承包出去的,经济效益以农田租金+苗木种植+鱼塘养殖为主。如何让950亩农田实现效益最大化?他自己琢磨出了办法:与种粮大户交朋友,真心为他们解决问题,吸引他们来种田,帮助他们种好田。 跟着潘炳成继续往岛内前行,一侧鱼塘里突然有条鱼跃出了水面,像是在欢迎他似的。鱼工老周正在割草,潘炳成从老周的小瓦房里找来另一把镰刀也忙活起来。“潘所,您这什么活都亲自上啊?”面对记者的疑惑,潘炳成没有放下手里的活,笑得很爽朗,“可能我就是个劳碌命吧。我从接手这个岛时就养成了这个习惯,最早是想着作为中层干部肯定要自己干在前面,才能带动一起来岛上开拓的同事把这个岛忙起来,后来慢慢地这里的农业生产、苗木种植、鱼塘养殖形成了固定的模式,留在岛上的人越来越少,其实我也不用做示范了,但这个习惯也就养成了,眼里看到的活,我手里就要做掉。” 从1991到2024,这里,就是潘炳成坚守了30d多年的西沙岛,从曾经的一片荒芜,变成了如今的绿洲。西沙岛上种植小麦、水稻950亩,经营鱼塘150余亩,苗木种植200余亩,全岛年经济产值近150万元。 “老周,明天早上我8:40上岛,要不要带什么东西?”“给我带2斤百叶,1瓶醋。”傍晚时分,离开岛前,潘炳成还不忘搜集一下鱼工老周的生活需求。 离岛越来越远,对这座岛深深的眷恋却又在距离拉远之时升腾起来,“年轻的时候在岛上肯定是有点心浮气躁的,不仅是条件差,最主要的是长年累月的孤独感很折磨人。现在心态都变了,每天在岛上,我都要沿着江堤走上几遍,看着这里的一草一木,吹着这里的江风,听着小黑狗的叫唤,再回想一下自己30多年的青春都在这里,感觉一切都值得。”潘炳成说。 (王萍)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27500 
您是本站第
364290961
位访问者
本年度:31229135 本月:3807195 今天:138182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