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美食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文苑
文苑  
上一条:养禽记 下一条:暮 春
古人为何读书?
  2024-04-23

  □ 钱吕军 也许,自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曾子将“传不习乎”作为 “吾日三省吾身”的必修课开始,读书便与中国古人的生活密不可分了。过去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夜读、程门立雪等励学故事,激励了多少人刻苦求学。那么,古人读书到底为了什么呢?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为求功名而读书,是许多古人读书最直接的目的,乃至终其一生的追求。 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科举制度是这一千三百年里中国人才选拔最重要的制度安排。 “学而优则仕”的科举制度,取代魏晋南北朝时期重门阀、论出生的 “九品中正制”,无疑是历史的巨大进步。这种制度设计,克服了“九品中正制”存在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选人用人弊端。在科举制度下,只要是人才,无论出生贵贱,都可以通过科举取士而为朝廷所用。古人尤其是平民子弟,通过勤奋读书、科举考试,进而改变人生命运、实现政治抱负有了可能。 北宋大学者汪洙在 《神童诗》中写道:“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人们幻想着某一天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金榜题名时”成为人生四大幸事之一。扬中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举人何士俊,读书时不事张扬,考中“秀才”后邑中士子多言偶然,高中“举人”后又称其偶然,便写下如下四句作为回应,“人人说我是偶然,偶然何其又偶然,世上果有偶然事,诸君何不亦偶然”。 北宋皇帝真宗赵恒亲自撰写了《励学篇》,以“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等话语,劝诱世人读书。唐太宗李世民看到新科进士从端门鱼贯而出时,曾不无得意地宣称,“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读书志在圣贤”,为学圣贤而读书,这是古人读书的又一目的。 明代心学大家王阳明曾问塾师:“何为第一等事?”塾师回答:“惟读书登第尔。”对此,王阳明不以为然,他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读书学圣贤”,这与北宋大家张载“横渠四句”中的“为往圣继绝学”具有同样的意旨(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被称作“横渠四句”)。 这样的读书,不为求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功名,而是追求更为宏大、深远的文化使命和历史担当。显然,这样的读书目标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 谈及古人为何读书,我以为苏轼的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为恳切,对今人来说也最易践行。 “腹有诗书气自华”,出自苏东坡的七律 《和董传留别》,意思是说,胸中有学问的人气质自然光彩夺人。这样的读书,没有赤裸裸的功利追求,没有沉甸甸的使命负重,回归了读书的本来面目——通过读书学习来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唯有抱此种目的读书的人,方能写出“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的境界体悟。 明代张潮所著的 《幽梦影》一书中,也不乏“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萧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欸乃声,方不虚此生耳”“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等读书体会,被林语堂称赞,“大自然整个渗入我们的生命里”。 当今,电子产品充斥世人的生活空间,拍抖音、刷微信、看视频已然成为大众重要的体闲方式,人们的日常阅读也呈现碎片化、浅层次趋向,重新思考古人为何读书,并从中探求读书的真谛,汲取智慧和力量,培养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志趣,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毕竟,“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都是你人生的积淀”。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27500 
您是本站第
363049683
位访问者
本年度:29955550 本月:2533610 今天:255307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