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文苑 |
|
|
|
雕花不凋 |
——参观扬中博物馆“雕花不凋扬中木雕花板展”有感 |
|
2024-04-02 |
|
□ 钱吕军
据说,自今年1月底以来,赴扬中博物馆参观“雕花不凋扬中木雕花板展”的市内外群众已有万余人次之多。近日,得空前往一观。老朋友倪老师带着我,一路看、一路讲,我们走走停停、边问边答,200平方米的临展厅、近50块展板,竟然观赏了差不多一个小时。当走出临展厅时,我情不自禁地对倪馆长说,“雕花不凋”这个临展名起的好。为什么好?仔细想来,大概是雕绘的美好愿景、雕刻的扬中历史、雕琢的匠心追求,令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雕绘的美好愿景不会凋。临展的木雕花板,均为博物馆160余件馆藏品中的精品。雕板之上、方寸之间,雕绘着各色各样的奇花异草、奇珍异兽、亭台楼阁、历史典故和风俗人情。其中最多的,要数“郭子仪拜寿”和“公艺百忍”图。“郭子仪拜寿”,是过去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说的是中唐名将郭子仪,位极人臣,且子女众多,在夫妇七十双寿诞时,七子八婿皆来祝寿,唯有六儿媳李君蕊自恃是当朝公主,不来拜寿,因此小夫妻产生矛盾纠纷,进而导致皇家与郭家的矛盾纠葛。最终郭子仪带子负荆请罪,皇帝抚慰良臣,小夫妻重归于好,拜寿赔礼,合府欢腾的故事。“公艺百忍”,则源自《旧唐书》,讲的是郓州人张公艺,九代同堂,三百余人不分家,当人们问张公艺原因,他在纸上写下百个“忍”字的往事。这两个主题及“和合二仙”图,集中反映了中国人“尚和合”的理念。
其他的,诸如雕绘“松鼠葡萄”“石榴”寓意“多子”,“佛手瓜”寓意“多福”,“寿桃”寓意“长寿”,“腾龙”“飞凤”寓意“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五子夺魁”寓意“科举登科”,四季“梅瓶”寓意四季“平安”,“如意”“祥云”等寓意“吉祥如意”等等,不一而足,都表达了扬中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雕刻的扬中历史不会凋。此次临展的木雕花板题材除了反映传统文化的外,有的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有几块花板上的人物,一眼看去,明显刻画的是工农兵形象,若仔细观摩,还可以发现“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等字样,这便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时期的口号了。其中有一块花板上的人物造型尤为独特,左右两边人物仍是古装打扮,中间的却已是身着中山装、头戴解放帽了。可见扬中雕匠艺人在题材上不拘泥于古,勇于创新。据此推断,这块花板应该是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渡的一个。
临展厅中还摆放着两张雕板大床,其中的一张样式较古朴,看上去并不起眼,但据倪老师介绍,此床已有百年历史,曾经睡过4代人。当年征集时就感觉,该床样式与馆存的一张文物照片上的雕花大床极为相像。文物照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老郎街王祝三家中。1939年,新四军“挺纵”解放了扬中,当时“挺纵”司令部驻地便在老郎街。其间,陈毅曾亲临扬中视察指导抗日工作一个多星期,居住地即是王祝三家。现在的老郎街已是片瓦无存了,照片上的雕花大床已然成为记载那一段历史的珍贵史料了。
雕琢的匠心追求不会凋。倪老师说,此次临展的木雕花板绝大多数来自扬中,所用木料,多以地产的枫杨(扬中俗称“鬼头杨”)为主,银杏、榉木等硬木较少。但它们的雕工却很精湛,在技法运用上,博采徽州木雕和东阳木雕之长,综合运用了圆雕、浮雕、透雕等多种手法;在内容呈现上,雕匠把错落的时空事物置于整板上,再以简单的树、石、门、墙相隔,利用人们的视觉和联想,展现故事发展过程的曲折,实现了戏剧舞台上“六七步如行四海九州”的艺术效果;在构图选材上,匠心独运,传统建筑上的 “花窗”“垂花柱”“梁脐”等等,都有不同形式的呈现。有一套花板之中采用榫卯技艺镶嵌了金鱼、青鱼、水藻等水族元素,契合扬中水乡特色。
事实上,这一种匠心追求,不仅体现在昔日工匠制作木雕花板之时,也体现在今天扬中博物馆人的征集、修复、研究、布展等工作之中。该馆的花板来自于数年如一日的持续征集,而对雕板上内容的解读,更如“探秘”一般,需要大费周章,博物馆的同志们,每每会因参透雕板上的人物故事,领悟其文化意蕴而击节称快。这种洋洋“自得”,可以从倪老师滔滔不绝的解说中感受得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此次木雕花板展,分明是一次传统文化的洗礼、扬中历史的回顾和工匠精神的感悟,又怎会在参观者的心头轻易“凋谢”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