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文苑 |
|
|
|
|
□ 钱吕军
古人说,“开卷有益”。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讲,“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中国现代诗人、作家臧克家也说过类似的话,“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时间过的越长,情谊也就越深厚”。去年扬中发促会编辑出版的《江洲之子》,就是这样的良师益友。
《江洲之子》一书,是由《扬中人》杂志21期至60期上“封面人物”采写文章汇集而成。该书是继2013年12月,扬中发促会汇集二十个扬中乡贤事迹,出版《绿洲撷英》之后的又一力作。作为扬中发促会的会刊,《扬中人》杂志自创刊以来,每期采访宣传一至两位乡贤,至今,已陆续报道了六十多位扬中乡贤的事迹。正如扬中发促会名誉会长陆朝银在该书《序》中所写,“这些事迹在感染人、教育人、鼓舞人方面,特别是在激发更多乡贤聚力乡村振兴、厚植发展动能方面,起到了可喜作用,成为海内外扬中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出版该书的目的,就是要“讴歌乡贤风采,放大桑梓情怀,激发见贤思齐的动力”。
那么,从《江洲之子》一书中,我们可以读到什么呢?
读到繁花似锦的乡贤故事。该书共汇编了40位乡贤的事迹文章,其中前25篇由范继平老师采写。范继平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扬中作协主席和扬中发促会秘书长,是一位作文的高手、妙手。读他的人物传记和报告文学,你会发现,他能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且善于运用具体而微的生动事例,精彩呈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加上恰如其分的情景渲染与鞭辟入里的人生感悟,极大提升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和学习收获。
他在写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原党委书记丁国香时,仅用“半工半读炼红砖”“奉献北大半世纪”“难舍故乡一片情”三段往事,便向读者呈现并揭示了“一个从扬中小岛上走出去的农民儿子,为什么能走进闻名遐迩的北大?又为什么能成长为北大的一名优秀的党员干部?”的奋斗轨迹及成功之道。从导语“往事如歌,透过阳台温暖的阳光,丁国香沉浸在幸福的往事里,回首青春的骄傲,回忆走过的旅程,回味远去的岁月……”的诗意描写,将我们拉入作者的人物传记;到“红砖是怎么炼成的?丁国香说,是他和同学们用手一锹一锹铲出来的,是用肩膀一担一担挑出来的,是用脚和泥一脚一脚踩出来的,是用模具将砖坯一块一块打出来的,是用火和热将砖一窑一窑烧出来的,是他和同学们坚强意志的结晶”人生感悟的激情抒发;最后用“早春二月的北京,到处散落着斑斑白雪。在丁国香家中采访结束时已近中午,丁老说,走,我们出去吃午饭……丁老说,天冷,我们喝点酒吧。我说,我本来是不喝酒的,但今天我还是要喝点酒。丁老不解地问:为什么?我说:为你的往事干杯!”呼应《为往事干杯》的主题。
这样的文章读来,让人情不自禁地因乡贤的奋斗事迹感动,为作家的生花妙笔点赞。40篇乡贤事迹文章,书写着40位乡贤繁花似锦的人生故事。该书编者在《后记》中写到,“《扬中人》杂志自创刊以来,为讲好扬中乡贤故事作出很大努力,从领导确定采写对象到撰稿人上门采访、费心写稿,其中甘苦非经历者不能知晓”。无疑,这种付出是值得的。
读到热辣滚烫的人生追求。40篇人物传记,是40个励志故事,记录着40位扬中乡贤热辣滚烫的人生追求。恰如李宗盛创作的《真心英雄》歌曲说唱,“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品读由严峰、叶锦春、叶贵共同采写的 《不断把人生的横杆升高》文章,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这一点。
该文所列的大小标题,都来自蔡惠福将军自己的文章。导语,便引自蔡将军 《不断把人生的横杆升高》一文,“一个东方泛白的清晨,我陪一位跳高运动员到操场训练。他指着跳高架上的横杆对我说:‘我们跳高运动员拼命追求的,就是今天比昨天跳得更高,明天比今天跳得更高。’他的话强烈地扣动了我的心弦,使我深深地陷入了沉思——勇于超越自己的昨天和前天,把跳高架上的横杆升高再升高,不断跃上新的高度,我们每个人不都应当这样去攀登吗?”蔡将军,就是这样一位不断把人生的横杆升高的人!从乡村 “土记者”到部队新闻干事,他以扎实的努力,一步步“走向心中的未来”;从部队通讯员到报社编辑,他坚信“云是龙自己吐出来的”,每一个人学习工作、成才成功的条件要靠自己去争取、去创造;从新闻系教员到系主任和学科带头人,他坚持“把及格定在90分上”,给自己树立一个较高的标准,最大限度地发掘潜藏在身上的创造能力;从学院科研部长到训练部长,他努力“唱起昂扬奋斗的歌”,强调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应当具备的理想追求和精神状态,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卷起奋斗的旗帜,停下奋进的脚步。2007年7月,他被授予少将军衔,他却谦逊地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兵’心在玉壶。”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无论是老革命丁开云、王坚,还是“80后”的青年翘楚左磊、王峰;无论是医学大咖范钦和、傅德良、朱大龙、施瑞华、张为国、张为家,还是企业精英祝瑞荣、钱恒荣、倪治寿、王禄宝、蒋文功;无论是大学者钱锋、徐俊、陈金罗,还是大专家张芝林、朱国承、陆廷祥、陈太华、黄贤金,等等,哪一个不是风雨过后方见彩虹?!
读到跪乳反哺的游子情怀。“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出自明代儿童启蒙读物 《增广贤文》,意思是说,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之举,小乌鸦有衔食喂母的谢养之情,做子女的要懂得孝顺父母。李时珍的 《本草纲目·禽三》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慈鸟:此鸟出生,母哺六十日,长者反哺六十日,可谓慈孝矣。”品读《江洲之子》每一篇文章,洋溢于字里行间的,便是这种跪乳反哺的游子情怀。
该书大多数文章,会在文末用专门的一段文字,描写扬中乡贤对家乡的一片深情与所作贡献。但采写陆廷祥题为 《勘察人生》的文章,作了不一样的处理。作者在文章开头,就通过陆朝银的口表达了对他服务桑梓的感激之情,“2017年冬,扬中电视台拍摄首届扬中市‘十大新乡贤’宣传片《德润江洲》,扬中发促会会长陆朝银走上扬中长江大桥,当他看到桥上车如流水,桥下长江滚滚时,感慨万千。作为当年大桥建设的总指挥,他念念不忘地向记者提到了一个人——陆廷祥。他说,扬中长江大桥建造前期,陆廷祥做了很多细致的工作,功不可没”。陆廷祥这位从扬中走出的勘察专家,饱受“隔江千里远”的扬中乡贤,为了实现扬中人造大桥的梦想,曾在陆朝银陪同下,乘船从栏杆桥出发,行经沙家港至头墩子、轮船港,视察南江两岸地形,对造桥选址提出了科学的备选方案,为扬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结束千年孤岛历史,作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自2017年扬中建立第一个名医工作站著名消化道疾病专家 “施瑞华教授工作站”以来,先后建立了内分泌专家 “朱大龙教授工作站”,骨科专家“邵将教授工作站”等20多个名医工作站,让扬中人足不出岛就能享受更多国家级、省级专家的健康服务;2023年8月15日,扬中市伟信教育发展基金会爱心助学座谈会举行,颁授伟信教育基金2023年度奖学金、助学金,自2018年8月该基金成立以来,已累计发放奖金458万元,奖励和资助了209名优秀学子;2024年1月5日上午,扬中博物馆“现代学者墨迹馆”正式揭牌开馆,该馆首批藏品均为乡贤、原中华书局党委书记徐俊捐赠,包括李一氓、饶宗颐、冯其庸、启功等一批知名大家的文人书画作品,共计86件,是扬中博物馆开馆以来接收到的最大一批捐赠……
这样的人,怎不令人肃然起敬?!这样的书,怎不让人爱不释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