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关注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文苑
文苑  
上一条:扬中人的捐资助学 下一条:佚名2
华老师70年代文化工作二三事
  2024-03-03

  □ 朱锦才 春节凌晨,关掉电视刚睡着,朦朦胧胧看见了华老师。醒来,方知是梦! 常言: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真的!这个“思”是长期储存在脑海里的,不知什么时候它就自然地流出来,“忆”起了。 华老师大名华忠坤,老家在丹徒黄墟镇。华老师是解放初期扬州文化干校培养的第一批文化干部,1958年分配到扬中工作,70年代初任三茅公社文化站站长。他任三茅文化站长时,我与他知遇。 他把扬中、把三茅当成了他的家。他在扬中待了近半个世纪,他全身心投入到了扬中党的文化事业中,把毕生献给了党的文化事业,在平凡的工作中,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 他创建两支宣传队,培养了一批文艺人才 当时文化站驻三茅镇港东南路8号(今之步行街影视城),公社大院内。文化站就他一个国家干部,没有专门的办公室。公社分给他1间房子,后半间隔起来做宿舍,前半间办公。文化站的主要工作即发展群众文化。华老师来到三茅文化站,立马组建公社业余文艺宣传队,宣传党的革命思想,宣传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用社会主义的科学进步思想占领党在农村的思想文化阵地。他先后从建宁(今之广宁)、建设等大队选拔了王允立、高晓平、苏文琴、王小领等一批文艺工作者。不一时,三茅公社毛泽东思想业余文艺宣传队组建起来了。 1976年,建宁、建设、英雄、民主4个大队从三茅公社划入城镇公社。原先在三茅公社宣传队的宣传队员,大多来自建宁、建设、英雄、民主等城区大队,原三茅公社文艺宣传队易名城镇公社文艺宣传队,队员们与华老师依依惜别。华老师又开始创建新的三茅公社文艺宣传队。 很快,新的三茅公社毛泽东思想业余文艺宣传队又创办起来了。这支宣传队与前支宣传队的不同点是,宣传队员们分别来自全公社农村生产队,如同心1队的殷珍娣、南屏3队的郑彩琴、金星6队的谭阿凤、东方13队的朱三林、友爱5队的左纪明、五星2队的戎建国、中桥10队的秦德明等。 华老师精心打造的两支文艺宣传队,都成了当时扬中全县,乃至镇江全市顶尖的文艺宣传队。他们活跃在扬中群众文化的文坛上,塑造先进人物,演唱革命歌曲,在群众文艺的百花园中散发着诱人的芬芳,许多好歌、好戏、好故事至今还脍炙人口,被人们传颂着。20世纪80年代,这两支宣传队都解散,人员下岗分流。虽然队伍散了,但华老师培养打造的文艺工作者的 “德艺双馨”的好传统、好品质、好作风,却在每一个宣传队员身上牢牢地扎了根,使队员们享用了一辈子,并发扬光大,他们成了各条战线上的优秀人才、骨干。 他发展文艺创作,一些作品成了经典 他组建文艺创作组,发展文艺创作。1976年,三茅公社开办文艺创作培训班,成立文艺创作组,我被华老师推举为创作组组长。华老师常说:“剧本,一剧之本。”那时,宣传队演出的节目,都是我们自编自演的。华老师的文化功底深,我在华老师的引领下,先后执笔主要创作了1976年的反映生产队社员火热劳动生活的快板剧《你追我赶》,1977年的反映社会公平、诚信为本的小扬剧《卖竹篮》,1978年的反映破除封建迷信的方言小调剧《一条小黑鱼》等。这些作品编排演出后,社会反响热烈,干部群众交口称赞。特别是《一条小黑鱼》,初创时,华老师即发现这是一个好题材、好剧目,后经他主持几经打磨修改并排演,搬上舞台,终成经典。 说起《一条小黑鱼》,这是个真实的来自于生活的题材。它把算命瞎子如何用一条小黑鱼搞封建迷信,骗人钱财的手法再现在观众面前,栩栩如生,引人入胜。华老师让我扮演剧中人算命瞎子“胡铁嘴”,我有点犹豫,生怕演不好。华老师鼓励我:“莫怕!这个戏是你写的,你A角,我B角。假如你演不好,我上。”1978年,该剧目在三茅公社各大队及县城巡回演出78场,场场观众爆满,干部群众越看越爱看。是时,东方大队有一团干部说,他连续追看该剧演出18场,看之不厌。同年,该剧参加了镇江地区小戏汇演,时任镇江地区主要领导施光前看后登台祝贺,高度赞赏。1980年《一条小黑鱼》编入江苏省 《群众文艺选编》,1997年入《江苏戏曲志·镇江卷》。1978年,扬中县的群众文化工作受到文化部表彰,三茅公社的文艺创作功不可没,华老师抓群众文化功不可没。 他挑起汽油灯送戏下乡,风雨无阻为群众演出 华老师始终坚持弘扬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坚持群众文艺为群众的服务方针。他是个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人。他自1972年来到三茅,至1984年退休,其间,每年坚持下乡百场演出,不收群众一分钱,任劳任怨,真正的“为人民服务”。 下乡演出时,他亲自带队,肩挑汽油灯(有时我挑)。当年演出,常常停电。如停电,他即点亮汽油灯,坚持演出,时间不变,节目不变。 当年天天晚上下乡演出,条件艰苦,都是露天演出。演出结束,都到深更半夜,各自走回家,哪怕边远乡村,没有一分钱演出费,华老师也一样。演出,有的大队有土台,有的大队没有。没有的,他就发动用学校课桌,亦或用干部群众家的大桌子、门板搭台,毛竹挂柱。有时,华老师还帮助亲自搭台。演出时,如遇小雨,都坚持一丝不苟把戏演到底。一次,在东方大队演出,突然下起小雨,接着越下越大,观众依然不走,撑着雨伞坚持看,华老师也让坚持把戏演完。 他繁荣了扬中的党的社会主义文艺百花园,他为扬中的文化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年,陆朝银同志任三茅公社党委书记,陆书记很支持文化站工作,华老师常对我们说:“公社党委很关心支持文化事业,陆书记是个好领导!” 华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对工作非常执着勤奋,他的工作得到领导的支持和群众的认可,他就越干越有劲! 1979年后,提倡“以工养文”。华老师又积极创办了镇江录音器材厂,宣传队员们全部进了工厂,一边从工,一边从文,以工养文,文工双赢。 如今,华老师虽然离开我们20年了,但我们永远记着他,想念他。 写于甲辰年春节。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594922648
位访问者
本年度:143580528 本月:5256403 今天:146793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