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社会民生 |
|
|
|
八桥镇积极探索创新互助养老服务模式—— |
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安享晚年 |
|
2023-12-04 |
|
今年来,八桥镇积极探索创新互助养老服务模式,充分挖掘老年人自身潜力,有效化解农村养老服务资源缺乏、供给不足的难题,让老人们老有所依、老有所乐,在家门口享受到触手可及的幸福。
老年人在家门口
养老成为现实
“哈哈,将军,这下输定了吧!”每天上午从8点钟开始,永胜社区200多平方米的互助养老服务中心站内热闹非凡,几十名老人齐聚在这里,或摆开棋盘对弈厮杀,或打牌读书看报,或看电视闲谈聊天,一幅其乐融融的幸福景象。
“这里既是社区互助养老服务中心站,也是附近几个村民小组的互助养老睦邻点,每天我都会来这里,和老伙计们打打牌、聊聊天,锻炼锻炼身体,惬意得很。”75岁的村民刘士才高兴地说。
养老不离家,老人生活舒心,如今,在八桥镇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享受到这种“家门口”的养老生活。然而在此之前,“平时无人问,需求无人应,难时无人帮,闲时无处玩”是绝大多数农村空巢留守老人面临的现实问题。为了破解农村养老难题,八桥镇以建设农村互助养老睦邻点为抓手,积极探索“老来伴”“老帮老”为特色的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新型模式,构建起“一村一站、一组(埭)一点”的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网络,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文体活动、精神慰藉、助餐助浴和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等服务,有效破解了农村养老资源匮乏、供给不足的难点和堵点。截至目前,全镇已建成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中心站12家、互助养老睦邻点(服务小组)27个,参与和享受服务的老年人有2700多人,真正将养老院办到了老人的家门口。
“老有所依”与
“老有所为”有效链接
“老人家,今天早饭想吃点啥?我来帮你做。”早上8点不到,69岁的红光村心安小区村民范莲英就来到隔壁83岁的傅同昌家中,快速打扫卫生,给老人准备早饭。范莲英是心安小区的一名低龄健康老人,同时也是这个小区互助养老睦邻点的一名志愿者,前不久刚刚签署一份《养老结对帮扶协议》,负责为独居在家的傅同昌老人提供志愿服务。“平时她常来我家帮忙做饭、打扫卫生,最主要是能陪我聊聊天,真的是太感谢她了。”说起范莲英,傅同昌老人赞不绝口。
“我们这高龄独居老人不少,通过鼓励‘小老人’积极参加认养‘老老人’,实行‘就近认养、邻里守望’结对陪伴服务。”红光村老年协会会长傅同文介绍说,目前红光村已有16对“小老人”和“老老人”成功签约结对。
在八桥镇,像红光村这种“小老人”服务“老老人”模式已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八桥镇老年协会会长王中林介绍说:“许多低龄健康的老人去照料服务需要帮助的老人,能让他们感受到‘被需要’和‘成就感’。这样一来,帮助他人的老人实现了‘有所为’,被帮助的老人则实现了‘有所依’,使得养老服务的供需两端得到有效链接,实现了良性循环。”
有温度的服务
让养老变成“享老”
中午时分,在长胜村南15组互助养老睦邻点,十几位老人围坐成两桌,津津有味地品尝着热气腾腾的菜肴,幸福的笑容洋溢在脸上。“在这里吃饭既方便又省事,尤其是陈师傅烧的菜特别合我们的胃口。”让大家赞不绝口的陈师傅,今年73岁,年轻时就烧得一手好菜。两年前,村里建互助养老睦邻点,他主动把自家的老屋腾出来,平时除了为大家做好服务,还隔三差五烧几个菜,帮助一些有困难的老人解决吃饭问题,久而久之,这里就成了老人们家门口的“助餐点”。
像长胜村南15组这样的“助餐点”是八桥镇丰富互助睦邻点养老服务供给的一个生动写照。为了满足不同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八桥镇在抓好互助养老睦邻点建设的过程中,不满足于简单的“有”,更注重“好”和“优”。
今年68岁的黄桃英是永兴村6组互助养老睦邻点的负责人,她邀约了几位年龄相仿的老姐妹一起帮忙,把点上的十多位高龄、空巢老人照顾得妥妥的: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每天上门探访一次,为他们量血压、测血糖、做家务;对能参加点上活动的老人,教他们唱歌、跳舞、练八段锦,谁有个感冒咳嗽、头疼脑热的,还免费发药。老人们都夸赞黄桃英:“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在普遍开展“探访式”“共享式”服务的基础上,八桥镇许多村还利用互助养老睦邻点积极探索“点单式”“应急式”服务,进一步优化养老服务供给,使养老服务从“老有所养”向“品质养老”迈进,让“养老”变“享老”。
□蒋春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