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快报文章
 
扬中快报
当前位置:首页 >>快报文章>>扬中快报
扬中快报  
上一条:三茅街道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新闻发布会
童年见闻之所思
  2023-11-07

  □ 潘圣仪 在下生于1941年,光阴荏苒,寒暑交替,如今已垂垂老矣。 回顾童年生活的种种,唏嘘之余我忽然发现一个从未被人提及过的话题,觉得有些意思,于是便随手记了下来。 如果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角度看,我的童年似乎正处于新石器时代的末期,而且我见证了这个时代的终结。 从记事起,我就跟随大人去过磨坊,进过碾房。常言道民以食为天,吃饭是人的头等大事,这一大事恰恰就和这 “两坊”有着紧密的联系。石磨是怎样将元麦或是小麦研磨成粉,石碾又是怎样把稻子去糠出米,在我的记忆中都还历历在目。  如果再细思一下,这中间还夹杂着一环,也涉及一种石器,就是石臼,乡人又称冲臼。麦子在进磨坊前,要先放在石臼里冲一冲,去掉残留在麦粒上的壳衣,顺带将夹杂其中的泥珠冲碎,再经过筛扬,处理得干干净净以后,才可进磨坊作最后加工。乡人将这道工序称作“擦麦”。 稻子如果数量不多,量不够碾不着,也就只好用石臼解决问题了。当然,石臼冲米是件体力活,换成现代年轻人怕吃不了那苦。 从当年农村生产生活的技术水平看,若没有这“两坊”,或者说没有这两三种石器,人们能否顺利吃到白米饭、面饼以及粯粥之类,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因为当时并没有能够替代这些石器的更为先进的器具。 其次,当时仍在使用的石器不仅是上述几种,就扬中而言,还有石夯、辘轴、石槽、石础、石桌、石凳、石台阶、过门石、石门槛、水井石圈栏、河边石栏杵等。垒石成器的有遍布扬中上下洲的石桥、青石铺路的各镇街道、灌溉水渠上的石驳、石闸、涵洞等。可能还有其他,只是一时想不全而已。 在这些仍在使用的石器中,最具时代烙印的标志性石器,当属“两坊”的石磨和石碾。请注意,我在石磨和石碾的前面强调了“两坊”是有文章的。 很显然,石磨和石碾的出现是在石臼基础上的一次升级。但遗憾的是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石磨、石碾和石臼一样,都是人工操作的。人工操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产能低下。还有一个弊病,推着石磨、石碾转圈,许多人会头昏眼花,难以持续。 古往今来总不缺一些会琢磨的聪明人。大概是受到了“牛耕地”的启发,于是便有了使用牲畜来代替人力的想法。不过,想法虽好,实施起来却并不简单,牛耕地走的是直线,容易操作,而推动石磨和石碾则需要转圈,牲畜可没有这个机灵性。怎样才能让牲畜乖乖地围着石磨或石碾转圈呢? 现在已无从知晓那是历史上的哪年哪月,一件极具“现代专利价值”的工具,在智慧古人的琢磨中诞生了。这工具一直没有统一的名称,在下思考了半天给它起了一个马马虎虎的器名:木制旋转牵引器,专为牲畜牵引石磨和石碾使用。如今此器已难觅实物,所以细节难以描述,简单说就是此器的头固定在石磨的上片,另一头套在毛驴的身上,毛驴前行的拉力通过牵引器产生九十度转换,从而带动石磨。还有,为防止毛驴在前行中偷食,磨盘上的粮食,在毛驴嘴上套一笼头,并用一根绳索将笼头和石磨连接,这不但防止了偷食,而且固定了毛驴前行的方向,并和后面的牵引器形成紧密的配合。至于石碾的牵引和石磨大同小异,只是牵引石碾的牲畜用的是耕牛,因为碾砣的分量重,牵引的功力要加大。 这一发明创造的意义不仅解放了人力,更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原有的产能。根据经济发展的规律,产能提高并得到稳定以后,必然要寻找剩余产能外溢的渠道,于是代加工的作坊便出现了,而且很快就成了热门行业。在这些粮食加工作坊越来越多的同时,一家家粮行或粮店也营运而生。如要问这种利国利民的好局面到底出现在哪朝哪代?在下这里告诉你一个历史信息:史称秦国宰相吕不韦有门客三千,家僮万人。想想看,养活这么一大家人,如当时没有众多的粮食加工作坊或规模较大的粮行、粮店,能成吗?在下估计,在吕不韦时代之前,这种局面早已形成。 就作为从吕不韦时代算起,到我的童年时代,也有了两千多年历史。而童年的我们竟毫无感觉地消受着古人的发明成果,如今想来真该向古人表示一下发自内心的尊敬与崇拜。 我九岁那年,新中国诞生了。大概在五十年代末,每个公社都建立了粮食加工厂,用机器轧米,专为农户服务,于是大家挑着担子、推着小车,将稻子送加工厂加工,机器轧米要比石碾碾米快几十倍,于是乡间碾房逐渐消失。 后来加工厂有了更为先进的大型机器,产能进一步提高,就舍弃了为一户户加工的慢节奏,而是直接以稻换米,农户更为方便。不久以后,加工厂各种机器设备尽皆齐全,于是,除了以稻换米,又增添了以麦换面、以黄豆、油菜籽换油。农户不亦乐乎。 这时,不仅磨坊和碾坊早被淘汰,各镇街道也建成水泥大道,石桥已经不见,港面上架起了一座座宽阔、美观的水泥钢筋桥,至于更为夸张的长江大桥那是后话。据我回忆,扬中农村彻底告别石器当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27500 
您是本站第
360060167
位访问者
本年度:26468244 本月:9323762 今天:310283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