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文苑 |
|
|
|
|
□ 施直东
我这个扬中人,少小离乡。但对于故乡人,故乡事,故乡情,总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尤其是家乡那淳朴真挚的民风,给我留下了长久的感动。
几件关于家乡人的往事,有的已事过几十年了,却一直留在脑海中,没有忘却。
50年代初期,在上海经商的年轻的王先生,春节前回到老郎街老家休息。一天上午,见到街上许多小孩聚在一起玩耍。他知道,孩子们冬天洗澡很困难,应该让他们洗个澡过年。那时,油坊桥有澡堂。王先生便对这帮孩子说:“老郎街的小把戏跟我走,到油坊桥洗澡去。”他带着这帮孩子,徒步五里路到了澡堂,为所有孩子付了费,又买了块肥皂,说“老郎街的小把戏,都用这肥皂洗澡”。洗过澡,又把这群孩子一起带回老郎街。我觉得,把别人家的孩子当做自家孩子一样关爱,不图感谢,不求赞扬,平淡而从容,这应该是王先生良好品行的一种表现。
60年代初,困难时期。有一天,我那未过门的“准妻子”心血来潮,决定独自到扬中去认一认我的家门。她是江南人,当时在姚桥工作,这是她第一次到扬中。从姚桥乘木船过了江,到头墩子,一下船,就不知东南西北,于是向一个同船过来的老者问路。老者轻言慢语说道:“我到兴隆,你到老郎,嗯……顺路,你跟我走吧!”这是一位上了年纪的农民,挑着一副担子,默默地带着她,向东走了五六里到老郎,还要再折向北走五六里到兴隆。其实那时从头墩子到兴隆有一条近路,是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可以少走几里路。为了给这素不相识的人带路,他硬是挑着担子走了两条直角边。可她全然不知个中关节,仅是礼貌性地道了一声谢。后来我告诉她:“这老人家为了你,重担在肩,也许还饿着肚子,多走了好几里,就为给你带路。”她顿悟,感动不已,连声说:“你们扬中人,真好!”
后来我们在谏壁安家。“文革”期间的一个暑假里,我因为要参加“学习班”,只能叫妻子独自回家看望父母。她乘姚镇班,阴差阳错,把栏杆桥当成西新桥,便下了船。从栏杆桥怎么到老郎,她茫然无所知。一打听,这里离家大概有三十来里。那时的交通远不如现在方便,天黑前到不了家了,这人生地不熟的,怎么办啊!终于,发现路边一辆标有长旺某某厂的卡车,便鼓起勇气走上去,问能不能带她到老郎。驾驶员问:“到老郎干什么?”她回答道:“我是来搞外调的。”驾驶员一挥手:“上车!”于是她顺顺当当到了家。我想,这位驾驶员的内心世界,也真的是具有扬中人那助人为乐的精神的。
80年代初,有一回,我从镇江到扬中印刷厂联系工作。看到三茅街上的一个鱼行里有很多甲鱼,才几毛钱一斤。于是拣稍大的买了一只,付了钱,对老板说:“这甲鱼先摆在这里,我去办一下事,马上来拿了赶汽车。”到印刷厂办完事,眼看到镇江的车快开了,于是到鱼行急匆匆拿了甲鱼就往车站赶。刚上车,忽然一个人提着一只甲鱼,气喘吁吁地赶过来,边走边喊:“刚才哪个买甲鱼的?”我说:“我买的,怎么了?”老板说:“你拿错了,这一只大些的是你的!”这位鱼行老板对经商之道如此较真,让我至今未忘。
前两年,清明节回乡祭祖,在街头一个小店买了点东西。匆忙间,付了钱,拎着东西就离开小店,回到我妹妹家。想不到,午饭后,小店的女老板到我妹妹家找到我,说:“刚才你买纸,错把一张五十块的钱当十块给我了。我来把多给的钱退给你。”其实我全然没有意识到错给了钱。一个小本经营的女老板,绝不收意外之财,让我很佩服。
在那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故乡的祖祖辈辈,虽然曾经经受过无数的艰难困苦,但是,从古至今,礼貌待人、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真诚厚道的品格,代代相传,形成了扬中人民固有的淳朴民风。现如今,扬中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遵守社会公德、恪守职业道德、弘扬家庭美德等文明风尚更是蔚然成风。
我有时想:别淡忘了这些“鸡毛蒜皮”。有道是,“一滴水能反映整个太阳的光辉”。这类似乎微不足道的经历,却体现出了扬中人民一以贯之的质朴和纯真。所以对以上这些偶遇,总记着,忘不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