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文苑 |
|
|
|
|
□ 陈燕飞
在第3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的脑海里思绪万千,回忆着美好的学生时代和精彩的学习片段。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曾经教过我的大多老师进入耄耋之年,有的已去世了。爱生如子、循循善诱的薛广忠、曹恩尧老师的恩德,尤其令我难以忘怀!
薛广忠老师,是一位学识渊博、品德高尚、敬业奉献、为人师表的老师。他1956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被分配到六合县中学任教。1962年,响应党和政府号召,积极报名回乡务农。在那个知识分子严重稀缺的年代,薛老师务农不到一年,又被所在大队(现双新村),推荐到教育战线做了一名民办教师。
1965年秋季开学,当时的民众小学 (后改称五一学校),新来了一位身材高挑、面目清瘦且和善的老师——薛广忠。语文、算术,他样样全能。记得薛老师在开学初给我们上三年级语文课时,就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他不仅仅讲解好课本上的一些知识,还经常穿插讲一些课本以外的内容,如 《红楼梦》《三国志》《水浒传》等文学名著。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全神贯注,增加了许多额外收获。为此,薛老师还遭到一些误解,他宁可忍气吞声,接受批评,也要把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记得在我五年级下半年,由于家境贫寒,交不起每学期只有3元钱的学杂费。薛老师课后把我拉到一旁,问我:“你们家可曾长韭菜啊?”我答道:“长了呀!”薛老师说:“明天你先带一斤韭菜到学校交给我,抵算一角钱,以后每隔两个星期都带一两斤韭菜到学校来,直到把学杂费抵扣完。”这个安排对我这个只有十几岁的孩子来说,还真是雪中送炭,春风送暖,既解决了燃眉之急,也消除了我面临辍学的风险。
在那个年代,民办老师工资微薄,生活也十分艰辛。我清楚地记得:当我们上午7点半前到校后,时常看见薛老师肩扛一根约摸3-4尺长的棍子,棍子的后头挑着一只“饭缸子”(那是从建新家中带到学校来的中午餐),专门找学校的邻居,放在灶堂里,进行保温,不至于到中午全凉了。
每当放中午和晚上放学,同学们总要按年级排好队,由远及近,依次回家。老师们都分别将学生们跟送到各自所在生产队的圩埭路口。夜幕降临,老师们每隔一两周都进行家访,不管是优秀生、一般生,或是所谓的“差生”,都摸透情况,既抓文化知识学习,又抓立德树人教育。有一次,薛老师在家访回校的路上,由于夜里没有一丝亮光,伸手不见五指,不慎跌到路边水渠里,膀子上擦破了一大块皮,第二天仍然坚持正常上课。
后来,由于薛老师教学水平高,知识较为全面,责任心强,被上调到中学部当中学老师去了。1984年他又重新转为公办老师。1990年,薛老师因患食道癌进行了手术,1996年10月,他因病去世。现在回想起他的好来,仍然令我潸然泪下。
那个年代,小学老师们是这样呕心沥血、无私奉献,中学老师也是心无旁骛,全身心教书育人。
1972年春,我有幸被推荐到新坝中学读高中(当时是“文革”时期,上高中必须经大队推荐)。又遇到一位好老师曹恩尧,本市三 人,是“文革”前老县中的名师(当时县中停办),专教高中语文。曹老师文质彬彬,走起路来步履轻盈,从不高声讲话,也没见过他发过脾气,所有备课笔记书写得十分工整,就像当年的油墨考试卷一般。每次板书,也如同写教案,字迹写得有板有眼、条理分明。如板书时不小心粉笔断了,黑板上留下白点,他都要用无名指把它擦掉。他治学严谨,让人称道,他留下的板书,学生们都不忍擦掉。每学期、每年年终评比先进,无论是公社、县里,曹老师都榜上有名。
1974年,临毕业的那学期,毕业模拟语文考试,作文题目:要求写《一位值得尊敬的人》,我以一位50多岁(共产党员)的老队长为主题,展开去写,虽然符合要求,没什么大毛病。事后,曹老师笑着对我说:“你的文采不错,语句通顺,基本符合要求,但视野还不够开阔,不能只局限于写农业劳动方面,应当侧重写老队长闪光的地方,如品德、身体力行等等,以后你应多读文学方面的名著。魏巍之所以能写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正是他有较深的文学功底,亲临抗美援朝前线,描写志愿军战士真实生活,才写出有血有肉的东西。”这段话对我启发很大。毕业后,虽然回家务农,经历了生活的坎坷,从事了多种职业,但我从来没有放弃文化知识的学习。只要有闲暇,我就多看书,多看报,多积累。我自费征订《扬子晚报》等报刊杂志30余年,没有间断。
改革开放后,我曾从事销售工作25年,由于知识的积淀,经济往来上的几场纠纷和官司,我都没有一次败笔,由我经办的业务上债权债务都如数追回,这些都要感谢恩师的教诲,感激老师们辛勤培育和无私的奉献。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再过两年,我也将进入古稀之年。千言万语,道不尽对恩师的怀念和仰慕之情,只能道一声:谢谢恩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