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热线 |
|
|
|
|
本报讯 进入夏季,不少市民喜欢三两结伴到江边采摘野菜、芦苇叶等;还有不少人会去到江边亲水娱乐。最近,进入梅雨季节,我市沿江区域水位持续上涨,市民若选择在江滩区域活动时,感染血吸虫病的风险也会随之增加。
市疾控中心寄防科科长吴荣凤告诉记者,虽然目前我市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成效显著,但钉螺具有随水漂移生长的特点,受汛期水位上升等因素影响,长江沿江地带钉螺难以彻底清除。加上气温升高,钉螺体内的血吸虫尾蚴就会释放入水,形成易感水域或称之为疫水,此时若接触此处江水就可能会感染血吸虫病。
据了解,人在接触疫水后10秒内,血吸虫尾蚴就会钻进皮肤,接触处的皮肤就会出现丘疹、瘙痒,数小时至2-3天后消失。血吸虫病的潜伏期一般在40天左右,发病时主要表现为发热、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消瘦、乏力等症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血吸虫病引起的发热使用抗生素无效,如果患者发热不退,又有疫水接触史,一定要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赵紫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