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美食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文苑
文苑  
上一条:既塑“智能工厂”又扩“就业超市” 下一条:塔下的花草
莫言话善
  2023-05-28

   □ 范选华 众所周知,莫言是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有 《红高粱》《丰乳肥臀》《晚熟的人》等大家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大家可能不知道的,莫言也是大善人,“莫言同心”项目发起人,《中华慈善家》杂志2022年年度人物。 2022年3月28日,莫言在自己的同名公众号上更新了一篇文章,题为《我今年做的最难忘的一件事》。“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莫言。今年春节期间,我觉得我干了一件比较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当然也证明了我在某些方面的一些能力吧。”莫言所提之事,是他与中华慈善总会达成的一次合作。春节前后,他用毛笔写了105张福字,分别以个人、企业收藏家出资收藏和公开拍卖的形式,募集到了524.2万元的善款。这些钱全部投向 “莫言同心”项目,定向资助西部地区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哇,莫老师悄悄地做了一件好事。”公众号文章的评论区有人这样留言。事实上,关爱西部地区困境儿童这件善事,莫言已经做了好几年了。 今年5月20日,一年一度的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莫言受邀参加。无论是圆桌会议,还是主旨演讲,莫言诙谐以对,侃侃而谈,其中对“善”的拿捏和诠释,富有哲理,发人深省。 “善不与人知?” 早在2014年,莫言就向中国红十字会捐了一百万元的稿费,用于救助西部地区的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们。莫言的这一次捐赠非常低调,甚至没有成为新闻。2015年,莫言又捐赠了125万元,这笔钱款最终去了西藏,救助了那里的62个先心病儿童。莫言特意向红会提了要求:第一,不宣传、不报道;第二,他本人不出席任何活动,也不去医院探望那些做手术的孩子。 整个捐赠过程就这样默默地走完了。 “因为当时我坚信一个理念,就是善与人知,不是真善。过去也有老话,大概意思是一个人做点好事,不要喜欢让别人都知道,那是没有意思的,”莫言说,“一百万块钱有什么了不起嘛。” 不过,几年之后,关于“为善是否应为人知”,莫言又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尽管个性更倾向于“善不与人知”,但能够用自己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去为更多困境中的孩子做更多的事情,为什么不做呢?“面对那么多需要帮助的孩子,仅仅靠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即便是一些大资本家,你一年捐几个亿,也是杯水车薪。”莫言说,“面对这么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面对这么多需要帮助的处于弱势的人,慈善要变成一个公共的行为才可以。那我想,由我来出面张扬地大张旗鼓地宣传这件事,如果能为培养大家的慈善意识有一点贡献,我想还是值得的。” 于是,一向低调的莫言受邀成为中华慈善总会的慈善大使,他也推翻了自己当初“不做探访”的想法,开始去探望那些项目救助的孩子。2022年的元宵节,莫言来到解放军第六医学中心,不仅是为了探望需要得到安慰和支持的孩子,也是为项目扩大影响。这所医院在心脏病诊疗方面有丰富资源和经验,在那里有一批来自西藏、甘肃的先心病孩子正在接受手术治疗。“我们给每个孩子包了个小红包,托医院煮了元宵,还买了一点玩具作为礼物。我觉得这样的探望,对于那些孩子们也是个温暖的表示。”莫言回忆说。 记事起,老师告诉我们,要学习雷锋,做好事不留名。扬中还有句俗话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告诫我们一定不要做坏事,人们传播坏事、丑事、恶事的兴趣远远大于传播好事、善事的兴趣。正是长期遵循“善欲人知、不是真善”的教导,人们做了好事、善事,不仅自己“不与人言”,也不愿意别人去宣传、去报道,认为这才叫低调。其实,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实事求是把自己所做的好事告诉大家,起到一种影响他人、感染社会的效果,让善的力量更加强大,让为善的队伍更加壮大,本身也是为善加分的好事。 一贯低调的莫言,如今面对慈善事业不再“莫言”。“善应该让更多人知道,并不是为了荣誉,而是唤起大家都有的慈善之心。”善让人知,是为了扬善,是为这个社会增加源源不断的正能量,实现“好事传千里”的破窗效应。 善,应与人言,该为人知,不仅要努力做好,还要大声喊出来! “至善发自内心,财富源于施舍” 这是莫言在峰会现场编的“打油诗”。我一开始没怎么在意,只觉得莫言好像说了句富有哲理的话。事后到腾讯视频翻找,莫老先生山东味浓的普通话语速有点快,我也吃不准这几个字是不是他所说的那几个字,但这首“打油诗”一定是他的本意。 其实,慈善与文学,都源自悲悯。“在世界范围内,经典文学作品多以苦难为底色,为什么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喜欢写苦难?”莫言解释说,因为“这些作品普遍对人的命运予以关注,激发读者的悲悯、同情之心。” 回溯莫言作品,从《透明的红萝卜》里的黑孩,到《蛙》中的乡村女医生,再到《丰乳肥臀》中的母亲,在小人物的生死沉浮中,“悲悯”二字力透纸背。在莫言看来,“任何作品都可以找到慈善的种子,向上向善,是人心所需”。如托尔斯泰、塞万提斯、雨果等伟大作家,他们在书写苦难的背后,其实是讲述那些与苦难作斗争的顽强生命,以及人性因悲悯而焕发出的光彩。 童年记忆是莫言的创作之源,祖辈的言传身教亦为他播下向善的种子。小时候,莫言家里种了两棵杏树,尽管当时物资较为匮乏,但是每当杏子成熟时,爷爷奶奶都会把最好的分给邻居。幼年莫言虽难以理解祖辈的做法,但彼时“分享”的快乐扎根心底。 “慈善是源于内心的。”正如莫言所说,慈善是一种内心的需求,就像我们需要表扬,万物需要阳光,生存需要空气一样。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要跟动物、要跟坏人区别开来,就在于你有一颗善心,善心在适当的时机会转变成善行。”是啊,恻隐之心、悲悯之情人皆有之。恻隐之心、悲悯之情就是慈善的种子和根芽,在合适的时候会长成大树,开花结果。 喜欢和欣赏一个人,就会对其产生爱,这是人之天性。而对弱小的、身陷困境的甚至是伤害过自己的人产生悲悯和同情,并给予扶持和帮助,这也是一种爱,并且是一种理性的、高尚的爱。“慈善的重心应该放在共享上,共享是一种美妙的体验。”做慈善是爱的付出,做慈善更是爱的共享。 “我记得有一个很小的小孩儿,可能就一岁多一点。我进去之后,看到她在床上坐着,就伸手握住了她的小脚丫子。当你的手握住一个小孩子娇嫩的脚丫子的时候,一种人类本能的爱确实油然而生。”圆桌论坛上说起这一刻,一直平静淡定的莫言脸上真情流露,“能获得这样一种感觉,就是巨大的幸福。难道说是我帮助这个孩子吗?反而是孩子帮助了我、安慰了我,使我变得年轻,使我变得生气蓬勃,使我快70岁了还在路上奔跑,使我获得充沛的创作激情,写小说,写戏剧、写书法,还想游泳过黄河,踏雪唱京剧,这些有的实现了,有的正在准备实现”。 《地藏经》里说,舍一得万报。慈善从表面上看是我们付出了金钱、付出了物品、付出了劳动,但却换来了荣誉、换来了赞美,换来了内心深处的满足感,换来了对自我价值的肯定。物质的东西用钱可以衡量,但来自于别人的肯定和赞美,在内心深处产生的强大力量和温暖是无法衡量的。 是啊,帮助别人减轻痛苦,给他人带来幸福,我们的悲悯之心、仁爱情怀在此过程中已经转化为一种善行,这善行给我们带来的满足感远远超出了我们的付出。 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生最大的财富,莫过于付出! “慈善是大家的事” 莫言作为慈善年度人物,在接受 《中国慈善家》杂志颁奖时说:“比尔盖茨捐出一亿美元,多不多?也不算多。我们村里放羊的老大爷捐了5块钱,少不少?一点也不少,分量同样是沉甸甸的。因为他们的行为都凝聚出一个大字,就是爱。” 有人说,做慈善是有钱人的事。诚然,慈善家多是高净值人士或者家族,他们把带着财富和权力做慈善事业看作是一种责任,这种强烈的责任感促使他们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他们所热衷的慈善上,并从做慈善的点滴实践中体会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满足。这也许是有钱人热衷于慈善的根本原因所在。 然而,普通人一样能做慈善、做公益,虽然不是那么轰轰烈烈,世人皆知,但也能乐此不疲,快乐无穷。“每个人实际上都是一个潜在的慈善者,慈善家跟一个普通的慈善者,实际上也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量级之分”,莫言所言在我们身边就有体现。无论是99公益、“慈善一日捐”、水滴筹,还是扬中的麦田520夜跑、给老人送爱心餐等公益活动,参与的都是普通凡人的你我他。有时,做慈善、做公益不一定都要与金钱有关,只要我们将慈善情怀和公益之心融入我们的意识习惯,成为我们生活的一个内容、一种方式,我们做出来的事情就是善行义举。从这个意义来说,慈善其实是道德的积累,人人皆可为。 做好事善事不难,难的是有人不理解,更有人会揶揄挖苦。对此,莫言笑言:“我在做慈善的时候,准备好了面对别人的讽刺、辱骂,我把这些话置之脑后,甚至可以说,你讽刺得有道理,我们可以接受。比如我用100个福字换500万元善款,有人说:这破字,白给我都不要。但我为什么要白给你呢?反过来我也可以说,你如果写得好,你也可以来写,换的钱也可以投到我们公益项目里来。我会把批评、嘲讽当成一种力量,更加刻苦地练习(书法),把福字写得更像福字。” 是的,我们做慈善,不能害怕别人的冷嘲热讽,只要这件事情对他人有利,也必定是对自我有利的,那我们就坚定不移地做下去。至于慈善行为过程中有不足之处,莫言戏谑“比如说字写得不够美,那就继续努力,争取把字写得更美;诗写得不太符合格律,那就继续学习,提高水平,但绝对不会影响我们坚定地走慈善道路的决心”。 “心作良田耕不尽,善为至宝用无穷。”民间自古就把做好事善事当做积德之举,这虽然质朴但传承万世。诚如莫言所言,“我们一生当中不可能不遇到困难,如果每一个人都乐于助人,乐于施以援手,当我们遇到类似的困境时必定会有人帮助我们,这就是善有善报”。 韦唯在《爱的奉献》里唱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愿人间有爱,万物有情,人世间幸福常在!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27500 
您是本站第
358867824
位访问者
本年度:25250853 本月:8106371 今天:343104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