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美食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文苑
文苑  
上一条:梅南渡情思 下一条:小 花
扬中的“埭”
顾明社:《扬中赋》   2023-05-21

  □ 施直东 自古以来,扬中农家聚居的村落,一般都称为“埭”。 每个埭的具体得名,主要有两个特点: 一是以姓氏得名。因为某个埭通常是一个同姓家族的聚居地。一个同姓家族,在一个村落代代繁衍,形成一个姓氏埭。例如 “王家埭”“赵家埭”“金家埭”“何家埭”“施家长埭”之类。基本上是一埭一姓,只偶尔杂有少许异姓人家。 一是藉“圩号”得名。在过去,扬中人民多以种田为主。村庄周边,大片夏种水稻秋种麦的农田称为“圩”。扬中的圩很多。在很久以前,这些“圩”应该是曾经有过统一编号的。近圩的村落,便以圩号名之。清末扬中文人姚湘先生在所著 《太平洲始末记》中说:“扬邑呼村曰埭。”“在乐善乡有头圩埭,二圩埭,三圩埭,四圩埭。”在我们家的附近,也有“北三圩埭”“八圩埭”“九圩埭”“十圩埭”“十一圩埭”“廿八圩埭”之类的埭名。 这些村落,通称“自然埭”。有关资料显示,到上世纪80年代,全扬中共有1800多个自然埭。其中姓氏埭约占六成。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和某些自然条件的改变,有的埭逐渐消失。到2018年初,全市仍有一千多个自然埭。一个不大的地域,就有这许多“埭”,这在全国应该也是很少见的。 “埭”的含义是什么?《康熙字典》:埭,“以土堰水也”(壅水为埭曰堰)。《辞源》:埭,“即今之土壩(坝)”。有的字典,则简单解释为多用于地名的“坝”或“土坝”。 据此,似可推测:江岛扬中,因系积沙成洲,地势偏低,水网密布,可能当初建村往往要壅水为堰,才能建立起一个能防水患,相对安全的村落。有人认为:扬中叫埭的地方,是先民在江滩上挖一大一小两沟渠,堆土成一长溜高地作宅基地,以防江水泛滥。所有自然埭都是这样的起源。这种说法,似乎是不无道理的。 我曾经在镇江东乡住过较长时间。这里虽与扬中相邻近,但地理环境却大不相同,其地多丘陵,村民不像扬中农家近水而居。虽然也常以姓氏名村,但基本上都称为“聂家”“钱家”“李家”“葛家”“刘家”“王家”之类。傍山而建的村子,则藉山名村,如“粮山”“华山”“龙山”“横山”“北山”等等,极少有称“埭”的村落。 扬中的埭,一般地势稍高。以前,埭上基本是家家草屋,户户相连,横向排列。家前屋后,通常有汊港或小河,取水极其方便。埭上人家的格局,多是大门南向,门前菜园或场地,门后竹园,周围就是大片的农田。姚湘先生说:扬中的埭,“大小不一,长短不齐。居民结草为庐,庐舍鳞鳞。瓦屋不过十之二”。埭与埭之间“前后相距半里许,至远不过一方里。望衡对宇,比屋而居”。这样的埭,最大的隐患,已不在水而在火,“一遇野火,则延烧不可救援。邑人防惧火患,较防盗贼尤急”。 其实,扬中村庄的名称是丰富多彩的。除“埭”以外,就有诸如大来庄、树木庄、立丰庄、庆成庄,唐家弄、吴家弄、庄家弄、牛家弄,肖家塘、丁家塘、翁家塘;讲道湾、丫家店、犁头尖、钥匙头、九十九间半等村庄。也有借 “桥”“庙”“庵”“滩”“坝”“港”“ ”“墩子”之类命名的村子。如 “三步两张桥”“灵土地庙”“观音庵”,“杨家高滩”“封头坝”“铁匠港”“何家斜 ”“四墩子”等等。这类村子,有一些已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湮没了。 近几十年来,扬中民居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的村子,虽然仍旧沿用旧有的埭名,但今非昔比,如今已是处处楼房林立。“曩者将军楼宇,当代百姓之墅房(顾明社:《扬中赋》)。”到2006年,扬中农村楼房户已达九成以上。这与当年结草为庐的居住条件相比较,全然是两个天地,两个世界。而今,要想在扬中寻觅一处草屋相连的埭,倒是不容易的了。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27500 
您是本站第
361169607
位访问者
本年度:28024540 本月:602600 今天:20481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