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社会民生 |
|
|
|
|
本报讯 眼下正值小麦抽穗扬花的时期,也是赤霉病防治的关键期。连日来,在我市田野上空,不时有 “嗡嗡”声出现,不少农民化身职业“飞手”,在田间地头“指点江山”完成赤霉病防治工作。天上飞代替肩上背,助力农业生产“加速度”,为现代农业发展插上“翅膀”。
在油坊镇振华村的一处麦田里,飞手谢双德娴熟地操控着遥控器,进行着赤霉病防治的药物喷洒作业。“这个田块大概有十来亩,用无人机作业的话不到2小时就能完成。”他一边操作一边告诉记者,今年以来,除了自己1500余亩地用上了无人机,还帮其他农户完成了3000余亩的无人机作业服务。“帮别人飞服务费是一亩地6元,除了我自己种地的收入,如今一年至少增收八九万元,后面希望自己不断精进操作技术,扩大服务范围。”谢双德难掩喜悦地说道,自己专职从事农业已有五年。这几年,他见证了现代化农机具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变化:人更轻松了,效率更高了,收入也更喜人了。
“我们合作社目前购置了两台无人机,聘请了两位职业飞手专职从事无人机服务工作。”油坊镇福满农稻麦种植专业合作社种田大户谢勇说道,在我市他拥有三千余亩的农田,从事农业已经是第十八个年头了。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靠人工背桶喷药,一个壮劳力每天最多喷八九亩地。自从用上了无人机,每天作业300余亩,效率可以达到人工作业的30倍。“无人机比一般植保机能耗更低,人力成本支出更少,农药、肥料的使用效率却提高了。”谢勇说道,自己购买无人机还要感谢政府鼓励智慧农业的东风,购买不同型号的无人机都有对应的补贴。后续他还打算建立一支专业无人机服务队伍,扩大合作社服务业务范围。
记者从扬中市兴隆农机有限公司以及扬中华天农机有限公司了解到,目前我市约有百余台植保无人机,职业飞手九十余人。扬中市兴隆农机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彤告诉记者,农业无人机“钱”景广阔,除了传统的农田作业,水上施肥、撒料都可以轻松完成,还可以进行地块测绘等,应用范围较广。据了解,我市新农人职业飞手一年平均收入在十万元左右,收入最高者年收入达四十万元。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防治技术,组织开展无人机培训和技术推广,联系种植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大面积推广无人机防治,真正做到节本增效、稳产保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将‘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作为单独一部分列出,体现了科技对农业强国建设的突出重要性。从今年开始,新购置的智能化农机具不仅有购置补贴,当年还享受新农机具的作业奖补。下一步,我们农业机械科将继续做好智能农机推广工作,为我市创成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市打好基础。”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机械科科长朱凌说道。
(赵紫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