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扬中要闻 |
|
|
|
|
人均GDP5000美元———国际公认的一个发展坐标,既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步入经济发达区间的转折点,也是经济腾飞的新起点。
2005岁末,30万扬中人将昂首站上这个新起点。而在2000年,我们的起点是人均GDP2670美元。
沐浴着新世纪的阳光雨露,我们从2001年一路走来。这五年,我市的地区综合实力居全省第8位,跻身苏南强市之林;连续多年名列全国百强县(市),在2004年度“全国百强县(市)”中排名第37位。这五年,成就的是一个崭新的扬中:初步预测,今年我市完成GDP109.3亿元,比“九五”末增长1.89倍,年均递增14.2%;人均GDP比“九五”末增长1.91倍;实现财政收入11.3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28亿元,分别比“九五”末增长2.79倍和2.07倍 ,年均分别递增22.93%和15.87%。
这一组嬗变的指标见证了扬中“十五”新跨越。再看城乡发展现实,一个判断日益清晰:从整体上讲,“十五”期间我市经济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记录,是扬中经济发展最快、质量效益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
工业,崛起脊梁迈大步
规模骨干企业成倍增加,工业产值、利润率呈几何级数增长,外来投资纷涌而至,高新技术企业遍地开花,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十五”期间,我市的工业经济在严峻的宏观形势下,求新思变、敢闯敢干、攻坚克难,保持快速健康增长态势,向时代交出了一份优秀的“成绩单”。
而在这份成绩单上,含金量最大、份量最重的一块当属“国家火炬计划扬中电力电器产业化基地”这一金字招牌。如果说,在2000年之前,扬中的“工程电气岛”只是民间口碑认可的话,那么,2002年国家科技部的权威命名则完全体现了扬中工业经济发展的巨大实力,标志着我市工程电气发展跃上了新台阶。
事实正是如此,5年来,以大全、中电、华鹏等企业集团为代表的工程电气产业,从2000年的40多亿元产值,飙升到今年的100多亿, 在全国市场的覆盖率达15%。其中,大全集团的销售额平均每年增长36%,今年更是达到26亿元,成为国内同行领先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大型企业、全国工业生产企业1000强。
工程电气产业宝刀不老,新兴产业集群百花齐放:5年间,我市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加速向多元化、高新化、集群化转变,先后形成硅橡胶、钎焊材料、职业服装、仪表管件、电子仪器、太阳能电池等为主的一批支柱产业和鱼钩、钎焊材料、臭氧、磨具磨料等在国内行业市场叫得响的单打冠军,有力架起了我市工业发展的钢筋铁骨,为我市经济的新一轮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介绍,2000年我市工业企业年销售过亿元的只有3、4家,最高不过7亿元;而2005年,我市亿元企业猛增到20余家,其中有一部分企业产值在3—10亿这个高位区间。
不仅企业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也是亮点频出。资料显示,2000年以来,我市工业企业进入一个密集技术改造期,每年的技改投入平均以30%的幅度增加。目前,扬中企业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83个,国家级重点新产品67个;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3家,累计实施省级以上火炬计划和星火计划分别达到77项和53项。2004年,我市高新技术产品销售达36.9亿元,利税达到6.67亿元,分别占全市工业销售和利税额的31.6%和59.8%。为此,我市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良好的经济运行得益于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从2000年起,我市大刀阔斧地进行以明晰产权为中心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基本完成国有和集体企业的改制,为企业发展注入无限活力;政府累计拿出近2000万元奖金奖励民营企业,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出台了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及其配套实施办法,使民营经济呈现出“投资领域宽、发展速度快、比重份额增”的良好态势;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善税费环境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提高行政效能创优投资环境的意见》,切实优化投资软环境等等。
5年来,全市外向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每年均高位增长。仅2004年,实际利用外资达2亿美元。韩国现代、美国通用、德国西门子等近10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我市,有力促进了我市工业经济结构、效益向更高层次转变。
从小打小闹到规模发展,从模仿仿造到自主创新,从扬中制造到扬中创造,崛起脊梁、挺直腰杆的扬中工业历经5年的市场风雨洗礼,正大步迈向新征程,担当扬中经济发展的重任。
农业,走出低谷迎丰收
农业兴,基础牢;农村稳,天下安。“十五”期间,我市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生态农业、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加快发展,进一步巩固了农业经济发展基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业发展新模式。
前不久,我市获得“江苏省生态农业市”的殊荣。这是迄今为止,江苏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县级市。此前,我市还被中国烹饪协会命名为全国首家“中国江鲜之乡”!
接踵而至的荣誉,既是对“十五”期间我市农业经济发展的高度认可,又显示了我市农业发展的崇高地位。而在2000年,由于粮价低迷、农资价格上涨、农民负担沉重等原因,我市的农业经济发展一直徘徊不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严重挫伤,收入呈现负增长。
“十五”期间,生态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我市农业经济运行中最抢眼的亮点。5年来,以沿江农业开发为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特色农产品项目为抓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水体农业、品牌农业,成功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统计表明,2001—2005年,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积年平均增长20%,农业经济发展也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农业产品增加100多个,农业产业化基地90多个,农业产业结构呈现出“传统产业减少、特色产业增加”的趋势。如今,苦瓜茶、咸秧草、马兰、荠菜、草莓、葡萄、金银花等特色农产品遍及全市农村。
作为长江的天然渔场,传统的江鲜产业自然成为扬中农业经济的发动机。2500亩江苏省最大的江滩围网生态养殖基地、3000亩水生经济作物种植区和星罗棋布的观光渔业带,近年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并在扬中环岛串起一条“渔、工、贸、种、养、旅游”为一体的生态经济产业链。据预测,今年我市滩涂渔业年产量达800余吨,占全市养殖总量的40%,产值达1.2亿元。
与之相伴相生,从2004年起,一年一度的“中国扬中江鲜美食文化节”将丰富的江鲜产品和独特的江鲜烹饪技术整合成我市“一张最响亮的地方名片”,每年为农民带来直接效益600多万元。
无公害农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渐成“燎原之势”。659亩的环太农业生态科技园、500亩的无公害苦瓜茶基地、马兰、荠菜种植区……已成为我市无公害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目前,全市建立安全农产品基地11.1万亩,占食用农产品总面积的91.4%;建有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0个,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22个。
值得一提的是,在政府的引导和市场因素的推动下,近5年,我市吸引了近1亿元民间资本流向生态产业,先后组建120多家农产品开发、生产、贸易公司,一批像咸秧草、金银花、苦瓜茶、竹笋、马兰、绿色大米、猪肉、牛奶等特色生态农牧产品实现升级换代,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食品、礼品和保健品,大步走向国内和国际市场。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持。“十五”期间,我市加快了科技兴农步伐,共引进农业新品种120多种,新机具近400台,进行各类农业技术试验200多项,其中轻型化栽培等130多项技术已经试验成功并得到推广,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57.3%。
“十五”期间,有一件永载我市农业经济发展史的重要事件,那就是我市于2004年在镇江率先取消农业税,使农民负担减轻97%,人均减负115元,传承千百年的皇粮国税到此终结。
农业经济的发展最终受益者是农民。据统计,2004年我市农民人均收入6160元,与“九五”末比较,增长33.5%。
服务业,挥写“现代”大手笔
今年6—10月,我市两家零售业巨头———通达商厦和扬中商城不约而同地停业装修,重新开业。作为我市商业流通史上的一件大事,他们的不凡举动,已不仅仅是将门面与大中城市实现接轨,更深层次折射出传统商贸服务观念的更新。
如果我们将眼光再放远一点,细心的人们还会发现,与5年前相比,街上的店铺变多了,服务的内容变广了,鳞次栉比的大小店铺布满了大街小巷,繁华的街景和多样的服务在让市民顿生感慨的同时,也享受到从未有过的一流服务。
与现代嫁接,扬中的服务业绽放出耀眼的光芒:专卖店、大卖场、连锁超市、旅游公司、药店、健身馆、洗浴场、饭店、宾馆、美容店以及新兴的电子商务、广告策划、心理疗养、家政服务等等,凡是人们所需求的,几乎都能从5年来服务业的发展中得到满足。据统计,这5年,我市服务业机构增加4000余家,总投资额近10亿元,服务业总产值累计达120多亿元,平均年增长率达32%。预计到“十五”期末,我市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结构调整为3.1:60.9:36。
蓬勃发展的服务业,为扬中旅游资源的开发发挥了关键作用。近年来,伴随着旅游产业的崛起,我市涌现了一批星级宾馆和以“农家乐”、“江边垂钓”、“民居参观”、“农业观光”等特色旅游景点。今年江鲜美食节期间,我市两家旅行社“破天荒”地接待上海、南京、苏州、无锡等地旅游团组12个;同时,接待外地散客约1.5万人次。目前,有关部门正根据大江风貌、田园风光、民居风采等我市独特的旅游资源,包装开发休闲度假、生态美食、自然岛屿、长江风光等特色旅游项目。
其实,这只是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小不点”,在沿江开发东风的吹拂下,一场划时代的服务业发展大格局,已于今年取得重大突破,进入发展“快车道”:
———利用深水岸线资源,打响沿江开发牌。我市作为省政府沿江开发的重点区域,拥有长江中下游地区目前唯一尚未开发的宝贵长江岸线资源,凭借这一优势,我市确立了项目立市、港口兴市的发展战略,积极打造一条融港口、物流、工业仓储、沿江园区为一体的经济增长链。目前,已与香港、浙江等投资公司牵手,合作建设深水码头、仓储物流和临港工业集中区。
———放大交通链核效应,打响外贸物流牌。作为中心节点城市和交通链核,“积极发展大物流,扩大扬中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功能”势在必行,未来我市将致力发展大进大出的物流产业,以尽快成为长三角重要的区域性物流集散基地。
———立足产业集群优势,打响生产服务牌。我市将大力发展生产服务业,广泛应用现代物流技术,建立专业配套市场,加快推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为全岛制造业提供强力支撑。
……
新台阶、新水平、突破、增强,这一个个令人振奋的字眼,展示了“十五”期间我市服务业发展的骄人成绩和美好未来。
※※ ※※ ※※
风好正是扬帆时。回眸“十五”,5年,那满蕴着汗水的1800多个日日夜夜,就如同一个个坚实的脚印,连缀成一条熠熠闪光的奋斗之路;更好比一串串流动的音符,组成了一组响彻云天的丰收之歌。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昨天已成为过去,今天又是新的起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展望前程,蓝图绚丽如画,未来璀璨如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