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关注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文苑
文苑  
上一条:西来2组的那些事 下一条:窗口
从“珍藏”说开去
——亦师亦友钱吕明
范继平   2022-12-22

  □ 范继平 《珍藏》是钱吕明老师为扬中发展促进会成立五周年写的一篇征文。这篇三千五百多字的征文,以独特的视角写出了他之所以珍藏扬中发展促进会会刊《扬中人》的真情实感。他在文中写道:“有一种杂志,既无全国统一刊号,也少名家大腕时文力作,发行量也不大,却从未想过要丢弃,连瞬间一丝丝的闪念也没有,真的。——我说的,是扬中发展促进会编辑出版的机关刊物 《扬中人》。” 钱吕明老师每次收到《扬中人》后,总要认真翻阅,然后与以前的几期放在一起珍藏起来。为什么要珍藏《扬中人》?钱吕明老师情真意切地说,他珍藏的不仅仅是一本杂志,他是在珍藏扬中发展促进会发展的历史;是在珍藏扬中发展的印记;是在珍藏较为完备的扬中人的杰出代表;是在珍藏扬中人敢为天下先的移民精神;是在珍藏扬中人深入骨髓的对于家乡的这份爱,这份牵挂…… 扬中发展促进会成立一周年和五周年时,分别举办了两次征文活动,钱吕明老师都积极参加,所写内容都与《扬中人》高度相关,第一次征文时,他写了篇“从《扬中人》认识扬中人”;第二次征文,他写了篇“珍藏”,两次征文都获得了最高奖项。征文“珍藏”中写道:看着黄树贤先生题写的“扬中人”三个大字,我恍然有悟,扬中人,是的,单单“扬中人”这三个字,就让我们怦然心动。这三个字,其实就是我们的面孔,就是我们的身份,就是我们的基因,就是我们的个性,就是我们的灵魂,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胎记。当代诗人于坚有一首诗,题为 “避雨的树”,诗中有两句话是“我们不知道为什么爱它/这感情与生俱来”。既然这感情与生俱来,那么,我之于《扬中人》的保存,因为,这一份感情,在我的父辈的父辈的父辈由于未可知的原因决定移民这一方沙洲的时候,就已经天然地烙印在我的心坎上,涌动在我的血液中了。这段话表露了钱吕明老师珍藏 《扬中人》的真情实感。 钱吕明老师是省扬高中教授级高级教师,中国教师写作研究中心常务理事,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分会理事,中国修辞学会阅读与鉴赏研究中心理事,在《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语文教学与研究》《中国教师报》《思维与智慧》《语文报》《学习方法报》等20多家报刊发表教研文章100多篇,有多篇论文被引用或作为参考文献。获地市级以上论文评比一、二等奖20余次。1999年钱吕明老师提出 “语文意识”命题,受到了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 钱吕明老师不仅教育成果斐然,业余文学创作也收获颇丰。300余篇(首)散文、小说、诗歌、文学鉴赏等,分别在 《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雨花》《飞天》《江海诗词》《新地文学》(台北)等报刊发表。1990年出版诗集《两滴水》,加入了省作协,成为江苏省作协会员。我曾在《超越生活的渴求》——评钱吕明老师的诗集《两滴水》中这样评价道:《两滴水》这本诗集,比较明确地表达了诗人人生之旅的情感体验,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营造了一个充满诗意而又蕴含哲理的自然界,因为对艺术的渴求,有了超越生活的渴求。 我和钱吕明老师也因文学而结缘,他在“《扬中人》:距离我最近的中文期刊”一文中回忆道:“与范先生交往已经30多年了。他还在兴隆镇党委工作的时候,我就与他一起作为扬中的代表参加过镇江市文学协会的成立大会,后来他到文联担任主要领导,交往就更多了,慢慢地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这份深厚的友谊来自他对我工作的支持。1990年12月我从兴隆镇党委宣传委员兼秘书的岗位调至县文联主持工作,初来乍到,又逢文联正式建制,困难较多。缘于镇江市文代会上的初识,钱吕明老师课余时间便会经常到文联坐坐。我们聊文艺活动,聊文学创作,他总会给出一些积极的建议。不仅如此,他还牺牲了很多节假日的休息时间,积极参加文联和作协的征文、评奖、采风等有关活动,尽自己的所能支持我的工作。现在回想起来,我之所以能坚持在文联连续工作十三年,与钱吕明老师以及文艺界同仁鼎力相助的精神鼓舞是分不开的。 文学创作是我一生的挚爱,回顾自己的前行之路,钱吕明老师给予了很多帮助。每当我有了创作计划时,他总会给我一些有益的启示。有好几篇重要的散文、报告文学请他把关,他不管教学多忙,事情再多,从没有推辞过。先贤韩愈曾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在我看来,其实不尽然。师与友没有明确界限,师能成友,友亦能为师。以师为友,可正三观,理性前行;以友为师,则可润色生活,丰富人生。可见,师亦可友,友亦可师。 2008年10月6日,我到发展促进会参加筹备工作,钱吕明老师仍然一如既往地给予支持。筹备时间只有三个月,时间紧,任务重,其中有一项工作,就是要编撰扬中发展促进会会刊 《扬中人》,并且要求在成立大会召开时,发到每个会员手中。而当时筹备组仅3人,我既要准备大量的会议材料,落实参会人员,以及各种会务准备,还要编撰《扬中人》,真是忙得不可开交。此时,我向钱吕明老师求助,他二话没说,就来帮我们编稿校对,减轻了我的工作压力,保证了《扬中人》如期问世。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是很难遇见一个和自己什么都一样的人,但如果遇见了一个亦师亦友的人,那便是我们的幸运了。我与钱吕明老师谊切苔岑,亦师亦友40年,这份旷日持久的莫逆之交也是值得我珍惜和珍藏的。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564390384
位访问者
本年度:111023720 本月:7373950 今天:292797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