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美食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文苑
文苑  
上一条:“文明之力”焕发岛城“金色荣光” 下一条:二十大盛会感怀
又到蒹葭苍苍时
  2022-11-23

  □ 张伟清 每次回老家扬中,都要盯着江边芦苇多看几眼,倒不是因为其有多名贵,而是从小在家乡见得多、接触多,至今一直留在记忆深处。 芦苇生于浅水或低湿地,它不择土壤,不管地形,不畏严寒,只要有水的地方,就能存活。扬中四面环江,四周江滩,野趣天成,基本上都长满了芦苇,境内港边、河塘也常有分布。其根状茎纵横交错,具有护土固堤、净化水质、改良土壤的作用,形成的湿地生态环境,同时为鸟类提供了栖息、觅食、繁殖的家园。一望无际的芦苇,是扬中江滩标志性的植物,也是扬中“芦柳竹”传统的三宝之一。 我小时候,常到二墩港码头的奶奶家,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二墩港码头是扬中进出苏北的水上主通道。江堤外绵延几公里的江滩芦苇,似一道绿色的长城。 每年初春来临,冰雪融化,滔滔江水唤醒沉睡的芦根,芦芽从尚未褪尽寒意的泥土里冒出尖尖的脑袋,展现积蓄的生机。这时我们喜欢三五成群到江滩挖芦根,芦根白嫩,像一节节的莲藕,吃起来如甘蔗一般脆甜。但大人不许我们多挖多吃,怕有寄生虫,也为了不让泥土流失。 春末夏初,江水上涨,是芦苇生长最茂密的时节,每株芦苇从秆到叶丰满鲜绿。它们一片片,一簇簇,相依相拥,临风摇曳,绿浪滚滚,发出“簌簌”声响,犹如情人窃窃私语,互诉衷肠。此时蟛蜞比较活跃,江滩蟛蜞比螃蟹多,蟛蜞像螃蟹,背壳略呈方形,体宽3-4厘米,螯足没毛,步足有毛,比螃蟹警惕性高,爬行灵活,反应快。它们三三两两集聚在芦苇上,见人近前,立即竖起双螯备战,发觉危险,很快钻到水下,或溜进洞穴,我们费劲捉了几只。还有青蛙、野鸭和水鸟在芦丛中来回穿梭,欢快觅食。 芦叶柔韧,我们常常采上几片,聚在一起,折做芦叶船,顺着江流,放入水中,一个个绿色的小船承载着纯真的幻想扬帆起航。手巧的伙伴,还把芦叶撕成小条,编织小动物、小风车、小鸟笼。有时大人也参与,他们把芦叶卷起来,对着天空,吹出嘹亮清脆的旋律,田野牧歌,令人陶醉。我刚学会竹笛,他们教我剥开芦秆,轻轻取出芦膜,用作笛膜,笛声悠扬,与奔腾的江水和起伏的芦苇一起飘荡。 扬中有摘新鲜的芦叶包粽子习惯。每年端午前后,村民相约赴江滩采芦叶,有时遇到合适的凹塘,大家卷起裤管,围塘洘水,还能捉到一些鱼虾和螃蟹。采芦叶,我奶奶经验丰富,她每次都带一只大澡盆,不多时便满载而归,自留一点,其余分给村民。她说,芦叶要挑选宽的,一手握住芦秆,一手轻轻剥下,不能把芦叶撕裂。特别强调,江水涨潮迅猛,一定要在涨潮前上岸,否则有危险。新鲜的芦叶包出的粽子,鲜嫩、清香、味美,是正宗的家乡味道。 盛夏时节,江水高位,宽阔的江面,百舸竞流,远处烟雾飘渺,小船“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芦苇沉浸在波涛汹涌的江水里,昂然挺立,不惧风浪。别看芦苇婀娜多姿、柔软清丽,但生命力极强,任浊浪滔天、狂风暴雨,不折不曲、泰然自若。风平浪静的天气,我们会在芦苇荡旁钓鱼、钓虾和钓蟹,偶尔看到蜻蜓和飞蛾息在芦叶上,不时有小鱼跳出水面抢食,“啪”一声落下,水面闪出一圈圈的涟漪。 秋天,“无边落木萧萧下”,江水退潮,芦苇茎秆成熟变黄,不久芦花绽放,密密层层的芦苇荡像覆盖一层厚厚的棉絮,满眼的芦花与天上白云相接,绵延到遥远的天边。夕阳西下时,有江鸥盘旋,芦苇荡就像一幅巨大的山水画,给人一种难以描述的壮美和震撼。我们经不住芦花的诱惑,经常掰几根,或捋一把花絮,抓在手心,用力一吹,飞向天空,带着我们的童心和梦想飘向远方。 初冬降雪,我们站在大堤远望,分不清雪花和芦花。乾隆皇帝《飞雪》诗: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是真实客观的写照。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冬天收割芦苇,勤劳的扬中人用其铺炕、盖房,编芦席、芦筐,做围栏、棚架。我穿过用芦花做的“毛窝子”,比棉鞋温暖。有人把芦苇插进花瓶,点缀装饰,纯洁飘逸,娴静高雅。奶奶告诉我,芦苇浑身都是宝,除了做生活用具,其纤维素含量较高,加工后可以用来造纸和人造纤维。 我上大学时,读到《诗经·蒹葭》,才知道芦苇有一个文雅的名称,并与一个凄怨惆怅的爱情故事相关。此诗被誉“风神摇曳的绝唱”。“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意境,引发多人的同情和共鸣,也触动无数少男少女的心灵和遐思。后来又知道达摩祖师“一苇渡江”的故事,小小芦苇居然与佛结缘。 芦苇没有花的艳丽和树的雄壮,但古往今来,诸多文人墨客赞美它。如杜甫《蒹葭》“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雍裕之 《芦花》“夹岸复连沙,枝枝摇浪花。月明浑似雪,无处认渔家”……刘禹锡、白居易、贾岛、许浑等名家均有芦苇诗篇。 多年来,扬中芦苇也不是一成不变,随着江水冲刷,江岸变化,江滩变迁,有的地方有所减少。改革开放和进入新时代,扬中发展日新月异,很少再把芦苇作为生活的一个依靠,但“千顷蒹葭十里洲”的景象,是我挥之不去的童年背景。窗外秋风起,又到了家乡芦花飘荡的季节,我要回去看看。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27500 
您是本站第
358597849
位访问者
本年度:24975765 本月:7831283 今天:68016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