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文苑 |
|
|
|
|
□ 黄海燕
最近研读《江苏历代贤吏为官之道》,掩卷沉思,感慨良多。书中一个个历代贤达先人,自幼敏而好学,慎言笃行,步入仕途后或爱民如子,或刚正不阿,或两袖清风,或清正廉洁,为后世之典范。
徐九思(1495--1580年),江西贵溪人,为明朝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五世臣,据说是豫剧 《七品芝麻官》中“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暑”的知县唐成的原型。他一生虽官职不高,但刚正廉洁,爱民如子。嘉靖十五年(1536年),徐九思任句容县知县。他在句容任职的9年,清正廉洁,勤政爱民。他常说:“俭则不费,勤则不堕.忍则不争,保身与家之道也。”“勤、俭、忍”,这徐公三字经,至今都应被每位党员干部所铭记。
“勤”
徐九思的“勤”,一方面是勤于公务,洁身奉献,为当地人民兴利除弊。到任之初,百务丛生,外人看徐九思一副不能胜任的样子。他四鼓即起,审阅文案,每日案无留牍,经常彻夜不寐。他暗地里微服私访,走访民情。到任几天后便开始大刀阔斧整顿吏治,兴利除弊。另一方面,他还带头勤于生产劳动。在他的县衙里,原有一个园圃,以往的县吏一心盘剥百姓,园圃无人经营,早已荒芜。徐九思上任后,亲自率领衙内下属到园圃垦荒,地开垦出来后又种上蔬菜瓜果,饲养了猪羊鸡鸭。园中有个水池,他也进行了修整,放养了鱼苗。这样,不仅节约了生活开资,还培养了吏佐们的劳动习惯。
——勤政为民,是为官之要,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所谓 “勤政为民”,首先要勤政,就是要恪尽职守、勤于政事,认真负责地为国为民做事,无论身处什么岗位还是担任什么职务,都应该把勤政为民放在心头,落在实处。勤政为民,是在新形势下开展一切活动的基本遵循,是树立先进标杆的重要准则,更是为人民服务的基本逻辑起点。
“俭”
徐九思“俭”的故事,更为世人所乐道。徐九思生活俭朴,“生平不嗜肉,唯啖菜,佐脱粟”,即很少吃肉,平时主要食用蔬菜米饭。他在居室中堂挂了一幅《青菜图》,旁书:“为民父母不可不知此味,为吾赤子不可令有此色。”以此自勉,同时也警示旁人。知县出奇的廉俭,也感化着民众。属境内如有华冠侈服出行者,必定会被人责备,如此打扮如何见令君?饮食稍为丰奢,同人就会相戒。那时官员不分大小,宴请送礼成风,凡有官员路过此县,或上级官府的属员下县,地方官都滥用公款大肆宴请,重礼接送,造成极大浪费。九思决心刹住这股歪风。一次,上级府中一些属员下到句容县,照例要索取贿赂,但九思不予理睬。他们见鱼肉不成,便借酒装疯,谩骂县衙,咆哮公堂,九思毫不退让,令人将他们绑起来用鞭子抽打。自此以后,句容县的贪奢歪风大为收敛,衙内的公费开支有很多节余,也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徐九思又把省下的钱惠之于民。在句容县西部,有70多里的路面年久失修,严重损坏,按照贯例这又要增收赋税来修路。但九思没向百姓收缴分文,率人修好了路,整个工程全部是节约下的公费开支。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多次告诫: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每位领导干部当以徐九思、大禹等先贤为榜样,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克勤克俭,在自己的心中,悬挂一幅清淡可口、营养健康的青菜图。
“忍”
徐九思的“忍”,简单说就是对自己不争名,不争利,息事安贫,于自身可舍弃名利,当百姓利益被掠夺时,民为贵、官为轻。一名县吏偷盖官印,被其当场抓获,然后在大堂立刻召集全体县吏行进公审。他当众宣其罪状,欲依法惩处之,其同党纷纷求情。徐九思坚持原判,“胥吏人人惴恐于法,不敢有所舞弊”。徐九思在句容去邪扶正,嫉恶扬善,而且厉行节约,勤政为民,群众很崇敬他,为他建造了“九思祠”。后来,他因得罪严嵩被罢官,家居20余年,仍不改勤俭,他为乡里立义田,兴义学,招抚流民,领头开荒,劝之种植,为当地百姓人人皆仰。当他85岁溘然离世时,句容人民纷纷拜伏于 “九思祠”前祭祀,这时九思离开句容已35年。
——大千世界,纷繁复杂。面对种种诱惑,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既要有“识得破”的眼力,也要有“忍得过”的定力,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把握原则,守住底线,念好“忍”字经,树立群众心目中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