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关注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文苑
文苑  
上一条:筑梦少年郎 下一条:榜样在梦更坚
怀念老同学
施直东   2022-07-03

  □ 施直东 1952年,那是解放初期。这一年夏,我从老郎街小学毕业,正逢新建的扬中县中学开始招生。学校位于三茅镇南面中八桥关帝庙旧址。第一任校长是原籍六合的柏耀先先生。当时,初中部和附设在县中的师范同时招生。我有幸被师范班录取。 师范班共分甲乙两个班,学生近120名,来自上至新坝下至西来桥的扬中县各个乡镇。 那时的师范生,学杂费全免,伙食费全由国家负担。学生自己要承担的,只是书籍簿本费和自己平时的零用。这就为我们这些寒门学子提供了一个获取知识、将来走向社会的机遇。 在师范班就读的农家子弟,是要经过三年的学习,成为合格的小学教师。我们这伙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按照既定的目标,如饥似渴,接受教育,学习知识和本领。我们不仅要学好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等基本学科,为了适应小学教育的需要,还必须尽力学好音乐、体育、美术以及教育学和教学法。师范班里,充满着浓烈的求学气氛。 那时候,社会总体文化水准偏低。我们这两个班的同学,虽然只相当于初中文化水平,却成了很受欢迎的教师队伍的新生力量。我们1955年夏毕业后,42名同学留在扬中任教,有近70名同学,无条件服从国家统一分配,离开家乡,分赴镇江地区的丹阳、丹徒、句容、江宁、溧水、高淳等地担任小学教师。另有九名同学被保送到江苏省镇江师范学校继续深造。有一些到外地任职的同学,后来就在当地落户,建立了自己的家庭,一辈子扎根异乡。 数十年来,同学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心无旁骛,勤奋工作,努力上进,将自己的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他们当中,有的成为当地教育部门的领导干部、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和先进模范人物。也有的后来成为初中和高中教师。所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 三年的同学生活,彼此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虽然在离开县中之后,天各一方,岁月流淌,这亲如兄弟姐妹的同窗之谊,却是永存于心间的。 为了提供一次久别的同学们见面的机会,二十年前,由满腔热情的韦恩烈同学发起,于2002年9月30日举行第一次同学聚会。分散在各地的老同学纷纷应约而至。两个患中风偏瘫的同学,由家人推着轮椅前来参加聚会;一位双目失明的同学,家住丹阳,也由家人陪同,来到故乡,与老同学相聚。此情此景,感人至深。大家久别重逢,在母校相聚。一个个兴高采烈,热情地握手,热情地拥抱,说过往,谈今朝,彼此问长问短,谈笑风生。以后连续几年,每年照例聚会一次。照例兴高采烈,照例摄影留念。近年来,由于各种客观原因,这活动就停下来了。但那些曾经的同学聚会场景,永难忘怀。 岁月不饶人。当年十六七岁的孩童,如今都已鬓发染霜,垂垂老矣。有一些同学,如好学不倦的尔康,生龙活虎的学义,沉稳厚道的顺天,文文雅雅的正芬,颇具组织能力的凤文,堪称工作狂的克文等等同学,都已离我们而去。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那一个个鲜活的形象,都会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之中。 转眼间,离开县中已是整整七十个年头了。年年岁岁,对老同学们,常系心头,常念常想。最近,我通过微信,与老常同学取得了联系,向他打听老同学们的信息。老常告诉我,他因为年龄关系,身体欠佳,现在住在扬中的一个康复中心里。跟他同在这里的,还有均已年过八旬的同班同学老祝,以及两个女同学陆老师和印老师。教我们数学的窦老师,夫妇俩九十多岁高龄了,也在这里。师生同在一个屋檐下,共享着退休后的幸福生活。 我自己,自师范班毕业后,服从国家安排,离别故乡。几经辗转,从事教育工作30余年。扬中县中师范班,是我迈向人生旅途的起点。我将会永远记住,永远怀念扬中县中,扬中县中师范的老师们和我的老同学们!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593170093
位访问者
本年度:141754368 本月:3430243 今天:151314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