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关注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文苑
文苑  
上一条:他把教育做出了“花” 下一条:彩 虹
新坝大剧院的前世今生
  2022-06-22

   □ 常征 提起新坝大剧院,可以追溯到民国三十四年,至今已有八十余年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迁,新坝大剧院的前身几经拆除几经重造的同时,其名号也历经“老戏园子”“戏园子”“大会堂”“影剧院”,直到今天的“新坝大剧院”,这在全国文化领域里都挂上号的。据知情人士说,大剧院这个名子,只有地区市级以上,包括地区市级才可以这样命名。一个乡镇的影剧院名为大剧院,至今在全国还是第一家,这是新坝党委、政府重视文化建设和总经理戴耀明勤奋工作的结果。 我们家乡成洲逾千年,建置只不过百余年。拓荒者来至大江南北,最远的是湖北汉阳的渔民。大家把当地文化也带到第二故乡,在这里融汇贯通,形成地方特色。在旧社会里,移民为了生存,日至黄昏,夜起三更地围垦造田,每个人都是来去匆匆,即使因季节有空闲的时间。也是男人捞鱼摸虾扒树根,女子捻麻纺纱育子孙。一年到头,二年到梢,只能看到两回热潮 (新坝方言就是热闹的意思),即一是观音会,人们从天后宫出发,跟随抬着的观音菩萨像,还有龙灯、狮子、踩高翘的、堆罗汉的,十几里经南新桥到龙昌高岸,经蒲草 到老甸庙,一路舞龙灯,玩狮子等,真好玩,算是饱了眼福。二是每年的正月初一,本地和苏北的艺人,他们看准瓦屋敞厅的殷实户舞龙灯、玩狮子、唱麒麟。这些人口才好,看到什么,随口唱来,以讨主人的欢心,好多给一些瑞糕馍头,拿回去切片晒干,留着青黄不接时度三春。有个叫万有枝的人,看到王家柱子上挂着咸鱼咸肉,脱口而出:“锣鼓一打好热闹,王家咸魚咸肉挂得高。平常无事舍不得吃,来了客人刳下来烧。”弄得在场拜年的人捧着肚子笑。主人呢,自然高兴,给了很多瑞糕馍头,还捧了几捧花生豆子,特别是花生,那是一般人家过年没有的,大家都开心,这就是乡下人最好的文化娱乐。 要说看戏,那是县城居民的专利。乡下人一没这闲工夫,二舍不得化钱,三没有交通工具,新坝到三茅,来回要走二十多里路,太远人也吃不消。在家只有听说山海经的人说说戏而已。后来新坝有了戏园子,同样是新坝街上包括部分养性乡、治安乡、四教乡,临近街上一些人去看戏。 新坝戏园子始于何年,现已无法考证。不过原在扬中县文化馆工作,今已九十二岁的奚贞根老人回忆说,新坝戏园子有老戏园子和新戏园子,老戏园子是何人所建,连我也不晓得,但我知道夏春华、夏春妹姊妹两人在里面帮忙。夏春华,女,1924年出生在新坝万太乡敦厚村,因排行老四,又名夏老四,同伴均称她夏姐,地下交通员。建新戏园子的時候,拆老戏园子屋顶上盖的稻草己经腐烂了,至少也有三年光景。原新坝镇农机排灌站站长、现已80高龄的董宝龙回忆说,提到戏园子,我的印象就深了。 大概在1957年左右,老戏园子破烂不堪。新坝工商联主任董宜宏牵头,陈鹤民等人募集资金,在街上今大德福超市对面老戏园子旧地上重建戏园子约十余间。依然是稻草屋,进深约25-30米上下,用毛竹搭了十几间新戏园,芦笆墙,在毛竹人字头下面开了个北门。新戏园子依然是烂泥地,坐的凳子五花八门,有高有低,有长有短,由渡江战役留守战士周泽中(党员)负责。陈鹤民做具体工作,夏春华打杂服务。据说,新戏园子生意还不错,她请来了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初场演《梁山伯与祝英台》,还使一个看戏的姑娘得了相思病,因为台上的梁山伯英俊潇洒,是个少有的美男子,让她动了情。直到后来她知道演梁山伯的人和自己一样,是女扮男装的,才慢慢地回过神,从阴影中走了出来。 新坝初解放时,1950年1月,新坝区公所借浮玉山庄办公,次年才搬到新坝街上,1952年5月,新坝区才设新坝镇。至后,无锡、苏州、浙江、常州等地的戏班子,农闲时常来演出。新华的老教师常本余回忆说,有一天晚上他来戏园子看戏,天下起了雨,戏演完了,雨依然不停,戏班子还为他们加演了一台戏,不要钱,等演完第二场才回家,都已经下半夜了。 1957年公社化后,公社经常要召开三级干部大会,即公社、大队、生产队干部 (以下简称:“三干会”),没有地方开会,就利用戏园子。有时突然下雨,外面下小的,会场里滴大的,有一回实在没法开下去,只好草草地散会。于是公社书记郑文会决定要砌新坝大会堂,没有经费,便将各地的碾坊及“老甸庙”“董家祠堂”“如来庵”拆下来的旧木料、椽子、砖瓦、连石槛、墒窝墩子都送到工地上,然后在全公社抽调瓦木工和小工。几个月后,十余间大会堂完工,大会堂屋上盖的是小瓦,材料不够就连抬棺抬的大杠也用来做大梁。其屋顶中间空一架呈塔层形,二层向里伸1.2米盖瓦,不仅空气流通好,而且光线可以直照屋内。用芦柴推成笆做杗,地上下六根桩,上面按一块长板子算是板凳,东侧建有一个不大的主席台,请戏班子来演戏或放电影都在这里。久而久之,人们看戏都说到“大会堂”看戏啰。有时碰到好电影片子,白天晚上一天放八九场是常有的事,此时大会堂负责人叫陈鹤民。 1973年上半年,新坝、联合等5个公社成立了放影队。新坝放影队起初只有一部8.75MM的小放影机。1976年又新添了一台16MM的放影队,放影人员也由2人增加到4人,他们是吴学富,戴选琦,孙来宝,范永平,吴学富为队长。那时在新坝大会堂放电影与联合放电影互相跑片,放的大多是样板戏或沙家浜之类的片子,其中放影,《卖花姑娘》在大会堂放了4天4夜没有停机。1983年放影队并入新坝大会堂,成立新坝影剧院。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大会堂”负责人为孔选高,两年来经济效益并不太好。 1974年春,戴耀明退伍回乡后,被安排在新坝大会堂做负责人。公社大会堂是大跃进时的产物,历经近20多年,此时的大会堂己经是破烂不堪,屋顶多漏雨,窗子玻璃残缺,条凳板裂腿断,再加上管理混乱,连年亏损,大会堂己经成为政府的包袱。 1980年后,因大会堂年久失修,加上风雨雪的侵袭,屋上的瓦破的破,塌的塌,下起雨来,外面下小的,屋里滴大的。地上被水滴成一个塘一个塘的。看戏或者看电影穿高跟鞋的女子,一脚踩进塘里,抬起脚后跟拔不出来就掉在滴水塘里。加上屋下的芦柴杗腐烂,“蓑衣虫”“百脚”经常掉下来,大会堂成了危房。1984年的一天,新坝镇干部党员冬训班在大会堂召开。不料开班第一天就下起了雨,雨水顺着屋顶的缝隙流了下来,滴在主席台上,滴在参会人员的身上,弄得会也没有开好。于是决定拆除重建,选址在今新坝大桥向东三百米处择日施工。新建的影剧院内部进行了装修,主席台较宽敞,开会是主席台,演戏是戏台,放电影荧幕挂后台,当时新建的新坝影剧院,就乡镇而言是一流的。 1985年,大会堂使命宣告结束,新坝影剧院成立。虽没有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没有一流的音响设备和冷暖气,但在当時,拥有宽大的舞台,明亮的灯光和815个三合板翻椅的乡镇影剧院,已经在全省领先了。新坝影剧院在经理戴耀明的努力下,成了闻名全国的明星剧场,为新坝和扬中人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曾先后接待了中央广播艺术团、东方歌舞团、俄罗斯歌舞团等100多个国内外知名团体来演出,使广大观众饱了眼福。比如京剧演员钱浩梁、刘长瑜、谷春章、童祥苓;著名越剧演员徐玉兰、王文娟;著名锡剧演员王彬彬、梅兰珍;著名黄梅戏演员马兰、吴琼等纷纷在新坝影剧院登台献艺。当时一票难求是常有的事,就连常州、大路、大港乃至镇江人都驱车赶来看戏。名角就是名角,他们的精彩演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这其中还有著名相声演员马季、冯巩、朱群、姜昆等,小品演员黄宏、赵本山等,那种幽默风趣的表演令人捧腹开怀;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毛阿敏、张也等人,伴随着观众文明热情的掌声度过了多少美好的良宵;还有著名演员刘晓庆、王復荔、严顺开,中央影视节目主持人刘璐、杨澜、倪萍、孙小敏等也在新坝影剧院留下了足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明星和大牌演出团体在新坝先后演出一百多场次,观众达十万人次。尽管如此,演出场地根据相应的要求,还没有达标。 2022年2月,新坝影剧院在原有基础上又进行了扩建和装修,地址在科技广场东则,占地1,2万平方米,先后投入资金3000万元,于2007年底竣工。新建的新坝影剧院更名“新坝大剧院”,集餐饮、客房、网吧、酒吧、KTV于一体,是镇江市唯一一家配套设施齐全的多功能大剧场。 2008年3月20日下午14时,由新坝镇人民政府主办、大全集团有限公司协办、扬中市新坝大剧院承办的“盛世欢歌在新坝”专场文艺招待会、新坝大剧院落成典礼在这里举行。特别邀请了无锡市青年歌舞团演出,也是新坝大剧院落成安排的第一个歌舞团,其中有大型舞蹈《开门红》,评弹歌舞《永远的江南》,杂技《柔术》,快板《赞新坝》,女声独唱《好日子》《太湖美》,二人转《欢声笑语》,相声《群星荟萃》,歌曲《红军鞋》,锡剧《双推磨》,和黄梅戏《花好月园》等。国家一级演员马兰和小王彬彬等明星演员登台亮相。至此,新坝大剧院不仅是召开大型会议的好场所,也是演出、放影的好去处。 至后,由于电视的普及和手机功能的进一步智能化,利用大剧院唱戏或放电影的次数逐年减少,怎么办?总经理戴耀明想:“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戴耀明动足了脑筋,根据人口进入老年化的趋势,他采取引进来、推出去、稳得住、重效果的举措,跑村、社区。一开始,真所谓“跑断腿说破嘴肯坐冷板凳,能吃闭门羹”,还是开展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戏演到哪里,晚上他就跟到哪里,不声不响地扎在观众堆里,听观众一边看一边闲谈。古装戏老年人看不够,他心中有了底气。 从2008年以来,新坝大剧院,包括下乡,每年放电影约在200场,观众达四万人次。每年送戏下乡演出一百多场,观众达十万人次,在全国乡镇中名列前茅。每年的年关,戴耀明要不分日夜地忙着出大型电影广告或戏曲消息,大剧院要忙到正月十五方才稍息。 近50年来,他一直把新坝大剧院当成自己的家,甚至比自己的家还重要。2018年,改革开放四十年,镇江市出版《四十年四十人》一书,其中“小剧院的追梦人”说的就是戴耀明;2022年,镇江市委宣传部、扬中市委宣传部合编《乡村荣光二十人》书籍,“戴耀明:一辈子只干一件事”又入选其中。这些荣誉对他来说又是一个新起点。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593194669
位访问者
本年度:141779630 本月:3455505 今天:176576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