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风采 |
|
|
|
对产教融合的几点思考 |
——以金山职业技术学院办江苏瑞尔冠名班为例 |
|
2022-06-15 |
|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了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要求,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等六个部门分别出台了有关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方面的文件,为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了全面的部署,职业教育的改革迈出了新步伐。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变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育人方式有了很大变化,育人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受到社会欢迎。
今年四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之际,又作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等方面改革的重要批示,可见产教融合在职业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性。
那么究竟什么是产教融合、怎样产教融合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相关条目作了深刻的阐述,本人结合相关资料的学习,现归纳如下:
产教融合,是指职业学校根据所设专业,积极开办专业产业,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把学校办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性经验实体,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是院校为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而与行业企业开展的深度合作。
以上定义启示我们,不能开办专业产业,但能与产业合作办专业、育人才。基于上述认识,我院加大了对企业的调研论证力度。经过两年的研究,逐步形成了产教融合的基本思路,遴选了江苏瑞尔隆鼎实业有限公司为合作对象,于今年5月25日举行了瑞尔冠名班(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签约仪式,为瑞尔培养40名专业技能人才。这一协议的签订,开启了我院产教融合的先河,引起了我对产教融合的几点思考。
产教融合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必然性与内涵
通过对产教融合的概念进行分析,产教融合实际上就是依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在职业院校中通过有关专业的建设,对人才进行培养,然后进行产业的打造,将各方面进行融合与深度的合作,进而使企业与学校在行业中的竞争力都进行提升,继而实现双赢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通过对职业院系与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与成长的角度进行分析,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方向。
1.产教融合要立足于国家各项政策的扶持
产教融合的提出主要是实现对人才的培养与输出,这种模式并不是职业院校在发展过程中自己建立与兴起的,而是在国家对职业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为其提供的政策扶持,以及企业在发展过程与竞争过程中提升的实际需求。在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建立与实施中,国家的扶持政策在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国家政策在产教融合中具有指导性的作用,为产教融合在以后的发展中提供了顶层的设计。因此,产教融合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职业院校未来发展的大趋势,职业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也要重视产教融合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对国家的政策进行深入研究与把握,进而准确掌握职业院校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2.产教融合符合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机构在不断的深化与改革以及转型与升级中。传统的劳动模式与密集型的产业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的发展需求,因此,产业逐渐向技术密集型进行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是极大的,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对人才引进的成本进行控制,同时还要对人才本身的专业技能与素质的有关要求进行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对职业院校的教学体系、教学模式以及实践教学的模式等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发展形式下,职业院校要发展,就必须对产教融合的发展模式进行落实与实施,结合职业院校自身的专业定位,与企业之间进行深度的合作,对企业中的技术与产业优势进行吸收,进而对自身的教学能力与水平进行创新与提升。从企业的角度进行分析,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对自身的科学技术水平、生产的水平以及营销的水平进行提升,要求对企业发展的各方面进行提升,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参与,因此,人才也是决定企业是否可以健康、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当下企业对人才培养与引进的机制中,企业对人才在前期的培养干预是极少的,所以,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对人才产生的影响与吸引力也是极小的,对于一些中小型的企业在实际发展中很难实现对人才的吸引与保留。但是,通过产教融合模式对人才进行培养,这个过程中企业可以对学校人才的培养产生积极的作用,可以更好的实现对人才的引进与培养,进而在企业发展与竞争中取得先机。
推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与产业的有机结合
专业强不强、有没有生命力,主要是看我们专业培养出来的人能否为产业服务。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需要将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创业链有机衔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服务社会。江苏瑞尔是一家以生产汽车配件为主体的规模骨干企业,建有自动化程度比较高的生产线,涵盖了设计、数控、模具、检测等多个工种,多个岗位都需要增员或储备后备干部。冠名班的学员经过两年的培养、一年的顶岗实习,不仅补齐了企业发展的短板,还实现了学生就业的目标,实现了专业与产业的无缝对接,真正起到了专业为产业服务的目的。
推进校企人才培养的
有机融合
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担,如何培养人才、怎样培养人才,企业最有发言权。因此,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要与企业共同商定,听取他们对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意见,包括培养目标、课程标准、专业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以及实训内容、考核评价方式等。将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与学院的要求融合在一起,实现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掌握的技能与岗位的需求全方位吻合,使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契合度高,具有可操作性。
推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课程体系改革的融合
冠名班的教学,可以达到两个转变:
1. 从书本教学向实践教学转变,将教、学、做融合在一起。陶行知先生曾主张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他以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需在田里学、在田里教。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做,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按照陶先生的要求,我们就可以避免了教师一本书、一张PPT照本宣科的现象,换来学生的热情高,既动手又动脑的可喜局面。
2. 由课堂教学向生产实践转变,将课堂与实习地点融合在一块。校内老师可提前将课堂上学生共性的问题设计好,搬到实习地点去,激发同学们与校内老师、企业老师一起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热情与欲望,引导学生追根刨底,进而达到理论指导实践,再由实践上升到理论的境界,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教学。学生由不知到知之、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推动学习向工作岗位过渡,为其创造成长的机会,以提高就业能力和胜任工作的能力。至于课程体系,我们可以参照职业标准、企业标准、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与企业共同研究,建立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成长的体系,亦可自编理实一体化教材,切实让人才培养方案能作为育人的指导思想,切实让课程体系的改革落到实处,起到作用。
推进产学研用的融合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以前,我们开展产学研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获得融合的内容。现在冠名班办起来了,既有学的基础,又有产的优势,产学研用的融合水到渠成。我们可以在合作的过程中,根据瑞尔的产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开展纵横向课题的研究。横向课题来自于企业生产过程中,在企业参加“双师型”培训的老师,稍加用心提炼便有了课题,如对产品的技术革新、工艺流程的改进、企业急需攻关的难题等,可以说科研课题俯拾皆是。教师可以凭过硬的专业特长,主持或参与企业技改,总结成功经验申报科研课题,亦可将在企业实习的心得体会总结为教学论文。纵向课题方面,涉及的内容既深又广,应以企业为主体,实习老师积极参与其中,掌握方法、步骤,了解全过程。这样,我们的教师既增强了横向课题研究的能力,又开阔了参与深层次课题研究的眼界。经过几个轮回的摔打,我院科技人才将会脱颖而出,科技队伍的建设将会得到加强,科技服务社会的能力将会有大幅度的提升,社会影响力将会越来越大。
六、有效推动管理制度的融合
产教融合不仅要从职业院校与企业方面进行着手,还需要对企业与职业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制度的差异进行有效的融合,避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学生无所适从的情况。将企业与职业院系在发展过程中制度的兼容性进行有效的提升,企业要加强与职业院校的沟通,对自身的管理制度与考核制度进行有效的改进与革新,将制度的实用性进行有效的提升。企业与单位可以对彼此之间的优良制度进行吸收。在产教融合有效实施的过程中,二者对管理制度中的优势进行互相吸收,不断使自身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
(来源2021年27卷,50期《数字化用户》 徐萌 黄恩年 吴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