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文苑 |
|
|
|
|
□ 王宁宁
我的奶奶名叫梁世香,1932年7月出生。她虽出身农家,但家境颇丰,是家中唯一的女孩,父母视她为掌上明珠。她没有接受过教育,却有着语言天赋,思路清晰,妙语连珠,在那个年代的女子中并不多见。奶奶在家十指不沾阳春水,18岁嫁给爷爷家时,不会做家务。奶奶第一次去河里洗蚊帐,忙了半天也找不到蚊帐的头尾。幸好婆婆通情达理,包容儿媳妇,手把手地教她很多技能。
新中国成立后,生活越过越好,可惜爷爷染上赌博恶习,导致家道没落。奶奶也曾伤心难过,但后来选择坚强面对,她要把六个子女抚养成人。奶奶忍受心灵的苦痛折磨,从一个娇生惯养、温文尔雅的年轻弱女子,变身为一个精明能干的农妇。她想尽一切办法,用一双巧手把难以下咽的充饥之物做成美食。奶奶做的最多的是茄叶粥,她把新鲜的茄子叶片采摘洗净,切成细小零碎的块状,放在锅里用少许的油炒一炒,放点大米熬成粥。不管食材多么粗糙,经过她那双手做出来的食物总是无比美味。
生活的苦难没有压垮奶奶,她不仅顽强而且豁达,而且对子女要求严格。我的曾祖父生有几个儿子,长子王锡祚参加革命,1928年在草林峨公寺作战牺牲,时年20岁,成为烈士。有的儿子被国民党抓壮丁杳无音信,爷爷成为家中唯一活着的孩子。奶奶传承红色基因,她认为,她没文化,教不了儿子,就送四个儿子参军当兵,期望儿子要像伯伯一样保家卫国。奶奶教育我们孙辈也是身体力行,当时我的父母外出打工,姐弟三人由奶奶照顾。在我们十来岁的时候,她就开始教我们做饭,带我们去田里捡稻穗,上山去砍柴。弟弟平时调皮贪玩,夏天和几个伙伴到屋后天子印山上的泥坑水库游泳,被奶奶发现后,把他的裤子脱下来,狠狠地教训了一顿。奶奶的儿孙众多,他们都由衷敬佩奶奶,现在都懂得奶奶的用心所在。
十年前,我嫁到江苏,定居扬中,成为新扬中人。在这里工作生活,我总牢记奶奶的教诲。那年秋天,我带着孩子回去看望奶奶,她笑容可掬地说,“阿鹤回来了”。阿鹤是我的小名,我小的时候跟随外曾祖母在鹤堂仙生活过,他们希望鹤给我带来吉祥。奶奶不忘提醒我,要把子女照顾好,在外脾气要好,脾气不好就容易吃亏。那些日子,我和奶奶聊了很多,每当谈起过去的事情,她总是开心地陷入沉思。奶奶遇到挫折困苦从来不怨天尤人,她把生活的不如意藏在心里,将自己变得愈发坚强。在扬中的十年来,我不断进取,参加学历教育、备考会计职称,身上也有着奶奶积极乐观、尽己所能改变命运的品质。
奶奶心地善良,善念善行让人信服。她心中的善念,就像一颗种子,让后辈知道善良、慈悲、助人的美好和幸福。邻里有什么矛盾,都找她诉说、调解,奶奶总是满面笑容,尽力劝说。在奶奶的影响下,乡邻、后辈和她一起搭桥修路、放生积德、捐献善款。奶奶成为村里人心中举足轻重的人物,这种富有爱心、豁达乐观的精神是我们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奶奶用一生的经历告诉我们:静可化燥,和可化凶,善可制恶,慈可求吉。奶奶这辈子从未叫苦,且与人为善,以高尚的品行坦然走过一生。虽然她已经离我们而去,但是笑貌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她的嘉言懿行永远融在我的心里,点亮了一盏不灭的心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