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关注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文苑
文苑  
上一条:端午片思 下一条:我的梦想
端午节忆事
  2022-06-05

  □ 姚毅 小时候,节日的仪式感总是很浓,因此总盼望过节。虽说端午节是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想来不免伤感。但于我们小孩而言,在那个缺粮少米,没什么好吃的年代,在端午节,我们总能吃到散发着芦叶清香的粽子,这似成了我们儿时一种企盼和美好的享受,也带给我许多童年的回忆。 传统意义上,扬中的棕子离不开这几种主要材料:竹套、芦叶和糯米等。 淡竹套韧性较好,是扎粽子的上好材料。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扬中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块淡竹园。那时竹子是扬中家庭的一项重要经济来源。长了几年的淡竹可制作成多种竹器。新生淡竹,每一节都有一个竹套包裹着,长到一定程度,竹套就会自然脱离竹子。那时清晨,竹子带着晨露,三四月份,我们小孩子都会带着长竹竿到竹园里拈竹套。太成熟的竹套会掉在地上,当然垂手可得;还有未完全剥离竹子的,我们就会用竹竿拨下来。等到拈到一把竹套,我们便会把竹套扎起来,插在门前菜园田的竹障上晒干。这样,包粽子用的绿色环保的扎绳就有了。 芦叶是包粽子时用来装米的。小时候,我家西埭头有一块滩涂地,那里长满芦柴(芦苇)和柳树。那里是我小时候的乐园。在那里,我们小孩玩过水,挖过芦根,挖过螃蜞,捉过迷藏,还在那里打过芦叶。 四月,芦柴见长,节节拔高。片片芦叶,绿色可人,散发着诱人的清香。我们追着芦柴的长势,瞄准一根根大芦柴,认真地挑拣叶片大的芦叶采摘,此谓“打芦叶”。我们小孩子做事往往是无耐心的,大人也不指望我们小孩打那么一点芦叶,大多数芦叶还要靠母亲去江滩打。关键是我们小孩子在打芦叶时,有时会用芦叶编成小船放到港里玩耍,一种快慰感油然而生。豪华点的船,有时我们还会用嫩芦柴管给小船装上烟筒,谓之“小汽艇”。我们把做的小船放逐到港里,让船随风飘驶,随潮而游,童心放飞,甚是欢喜……打完芦叶回家,我们会把一把把芦叶折起来,中间留一大孔,再用竹套一扎,穿在竹子上,放在外面晒干或屋檐下晾干待用。 每当端午节临近,几乎家家户户都要裹粽子。裹粽子用的芦叶和竹套先要放在量子里用水浸泡,等芦叶舒展开来,再放到锅里煮一下,然后捞出来方可使用。 那时裹粽子,大多用“腰子盆”(长形像腰子的木盆)搁在两张高板凳上操作。芦叶放在盆里,淘洗过的糯米放在“烧鸡篮子”里,篮子也放在盆中,便于操作。粽子外形分五角和四角。因五个角的粽子像斧头,又称“斧头粽”;四角棕的裹法叫“一把抓”。从粽子装的什物上分有:纯糯米粽、赤豆粽、红枣粽和面粽子。大概过去大米金贵,而糯米更甚,我还吃过母亲裹的面粽子。和面时,加了新鲜的豌豆,配以糖精调味,煮熟后,吃起来又甜又香,风味独特。面粽子很特别,是用一张大竹套裹的。粽子裹好后,一般放在土灶的铁锅里用柴禾烧煮,后来也有用煤炉煮的。煮粽子时放上一些鸡蛋同煮,煮熟的鸡蛋就特别清香。吃粽子时蘸以绵白糖或红砂糖,又是一种别样的享受。 那时,粽子不仅是一种美食,也是农村过大忙时农民充饥的绝好“零食”。粽子煮好放凉不久后,母亲就要用煮过粽子的水,把粽子养到坛子里。这样,粽子常常可从端午、过麦忙,一直吃到栽秧结束。 扬中人吃粽子的风俗,不仅在端午时节盛行,平时有人家里砌房造屋、房子上梁,有人生日满月,也都会裹红枣粽子,此时一般只裹四角粽。我想,大概是因为粽子的谐音是 “宗子”,它有一个美好的寓意,意即传宗接代、子子孙孙、生生不息、延绵不断、四四如意、红红火火、天长地久。后来,每到过端午节,人们还会在门前放一小把艾草和菖蒲,用来驱邪避害,这都反映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但愿大家一切如愿!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592680650
位访问者
本年度:141244075 本月:2919951 今天:378200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