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关注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文苑
文苑  
上一条:聚焦聚力抓项目攻坚突破勇争先 下一条:星空的秘密
朱元璋的俭约观
  2022-05-29

  □ 刘干 如果你对朱元璋较为关注,你会发现他幼年丧失父母,做过僧童,抱瓢讨饭,尝尽人间辛酸。后投奔军营,刀戈相搏几十年,最终登上皇帝宝座。 朱元璋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却细心钻研历史,常请李善长、刘基、铁冠等人给其讲前朝历史,潜心研究历代帝王的治国之道。从而总结出一条非常重要的经验,那就是“自古王者之兴,无不由于勤俭,其败亡,未有不由于奢侈”。 曾当过僧童的朱元璋,熟知僧人朱志芝的一道偈语:“千峰顶上一间屋,老僧半间云半间,昨夜云随风雨去,到头不似老僧闲。”他自幼过惯穷苦日子,称帝后,仍然处处躬行节俭,每日行膳,只用蔬菜豆腐等粗茶淡饭果腹。苑内不准种植奇花异草,提倡广种瓜果蔬菜和栽果木树。他穿戴的服饰既简单又陈旧,常常数年不添新装。睡的御床,色调浅淡,样式平常,甚至不如一个中产人家的卧榻。在营建应天宫宫室时,他惟求坚固耐用,不求奇巧华丽。主管工程的大臣把图样送他审批,朱元璋将一些雕饰精巧处统统抹去,将历代帝王兴亡的故事充实其间。有一次,有司奏请,要把他乘坐的轿子装饰一下,需用黄金若干。朱元璋当即明示,不必用金,用铜即可。有司讨好他说:“陛下,即使用纯金,又能贵多少?”朱元璋回答:“朕富有四海,岂吝乎此?然所谓俭约者,非身先之何以率下?且奢侈之原未有不由小至大者也。”由此朱元璋悟出:“上能崇节俭,则下无奢靡。” 四菜一汤招待官员 传说,明洪武三年(1370)清明节,朱元璋携马皇后及随从若干,从京师(今南京)到凤阳为父母扫墓,并准备兴建明祖陵。随从官员中就有五河籍的耿再成、费聚、郭兴、郭英等开国大臣。在祭奠亡灵后,五河籍官员趁间隙邀请朱元璋到五河一游,尽一下地主之谊。 朱元璋慨然应允,换轿乘船,沿着淮河顺流而下,游了五河的沱湖、香涧湖、天井湖。一路上看到当地百姓生活悲催,朱元璋心情沉重。他奔波劳累了一天,晚上住在县衙,有意让御膳房摆出粗茶淡饭来招待陪同人员。大臣们落座后,只见从第一道菜到第四道菜分别是:炒萝卜、炒韭菜、炒芹菜、炒青菜,最后上了一道葱末豆腐汤。这“四菜一汤”未见一丝荤,几个五河籍大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觑,谁也没有说话。心想,今天这叫什么宴呢?会不会责怪我们五河人小气? 朱元璋面对大家诧异的表情,郑重地说:列位爱卿,从与元贼打仗开始,你们就跟我出生入死,战功赫赫,能活到今天实属不易。本来今天我应该用大鱼大肉款待大家也不为过,但现在用这等乡野之俗物招待大家,是有朕的用意。这萝卜是百味药也,可治百病;这韭菜在民间叫壮阳草,割一茬又长一茬,生命力旺盛,象征国家长治久安,永葆青春;这芹菜、青菜寓意为官清廉,勤于政务;这葱末豆腐汤是奉劝列位爱卿,切勿徇私枉法,需做个一清二白之官。 宴后,朱元璋正襟危坐,让刘基拟诏:大明初建,各业百废待兴。今后众卿宴请,为减少开支,一律“四菜一汤”,今天就算是个示范,以后就照这个样子做,不得铺张浪费,谁若破例冒犯,严惩不贷。 拒绝镂金床重视廉政 朱元璋的所作所为,影响了整个宫廷,皇后、皇妃无不注重节俭,穿戴均很朴素。元朝的降将张昶让人上书朱元璋,劝其“及时行乐”。朱元璋大怒,将张昶看成“赵高”,令焚其书。击败陈友谅后,有人劝他享用陈用过的镂金床,他愤然斥责:“这同孟昶的七宝溺便器有何异样?”下令将其焚毁。孟昶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的君主,因奢侈而亡国。朱元璋因此要以孟昶为鉴。 朱元璋为了警诫自己,除了在宫廷内的墙壁上画历代帝王兴亡图之外,还在屏风上特意将唐朝李山甫的《上元怀古诗》抄录下来,诗曰:南朝天子爱风流,尽守江山不到头。总是战争收拾得,却因歌舞破除休。尧行道德终无敌,秦把金汤可自由?试问繁华何处有,雨苔烟草古城秋。 除了俭约,朱元璋更重视廉政建设。经过二十多年的反贪倡廉实践,一大批贪官污吏遭到惩处。据《大诰续诰》透露,朱元璋御宇31年间,重绳贪吏,置之严典,仅在江浙、江西、福建、两广等被处决的贪官就有15万人之多,许多州县的官位经常空缺,地方官员能够顺利为官一个任期者,少之又少,官场风气迅速发生好转,使明初吏治清明,经济复苏,形成“明初盛世、洪武之治”的景象。清官海瑞曾著文高度赞扬朱元璋惩贪:“毫发侵渔者加惨刑,数十年民得安生乐业,千载一时之盛也。” 反腐肃贪忧危积心 在肃贪问题上,也有人说朱元璋近乎铁石心肠,酷刑严苛。但若弄懂朱元璋为何要铁腕肃贪?只要你熟读洪武二年的诏书,你便会得出正确答案。诏书说:“此弊不革,欲成善政,终不可得。”这里“此弊”特指刚灭亡的堪称中国古代史上空前腐败的元朝。基层大批元朝时就耀武扬威的衙门小吏,在明初依然钻着各种空子拼命捞钱,甚至连朱元璋派出去的知县,都曾有过被当地小吏捆绑吊打勒索钱财的惊人之举。 朱元璋认为,不反腐肃贪,新生的大明王朝,就有亡国之灾,所以宁可落骂名,也要让国家清明。他要在全国官吏面前筑牢一道不敢腐败的思想堤坝,就必须严惩贪赃枉法之徒。这对当时饱受战争之苦的中国大地恢复元气,十分管用,立竿见影。果然,杀了几个贪官污吏后,官员们终日胆战心惊,收敛很多,顶风作案的人少了,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让明朝初年的社会、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明朝肃贪的高压势头一直延续到仁宗、宣宗时代,吏治澄清者百余年,全国统治范围扩大,漠北战争的胜利,七次下西洋,加强对外联系和经济贸易,使明王朝走向兴盛,谁能说这不是明代之大幸呢。清康熙帝对大臣们说:“洪武大帝乃英武伟烈之主,非寻常帝王可比。”朱元璋驾崩前,在自己的遗嘱里写道:“朕膺天命三十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592419927
位访问者
本年度:140969390 本月:2645265 今天:103513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