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关注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文苑
文苑  
上一条:碧水蓝天映琼楼 下一条:致时光
不著一字
  2022-05-22

  □ 朱玥 最近读钱穆先生一篇谈诗的文章,很有收获,择印象深刻的几点再反刍一下。 他说,古人论诗,主张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比如王维那样的,“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简简单单几个字,透出天地自然的生命气息。诗后面的那个人,很显见的,是个非常独特的人。他对宇宙人生抱有自己的看法,虽未直接写出来,却用诗味表达了自已,也启迪了世人。 我想,这种不写之写,还有其他的表现形式,如杜甫。杜甫将他的一生都放在了诗里,他几十年来所有的生活片段,以及当时的国家社会。他只写家常,不谈忠孝,不作道德宣讲,但他那忠君爱国的品格、悲悯苍生的情怀,全掰揉在具体琐碎的家常里头了。这也是一种“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钱穆先生还提到,有些人的诗,特别是儒家的诗,结合他的年龄来读颇有兴味。比如陆游晚年的诗,等于是日记,一天一首,或一天几首,春夏秋冬,长年流转,真叫人觉得这个老人的怀抱,健康而恬淡平白。而他在乡居中又始终不忘民族大义,更使人钦佩了。 他又说到王安石的诗。王的诗其实写得非常好,可是若读王诗全部,便觉得不如杜工部与苏东坡,只因王一生中有很长一段时间为政治生涯所占去了。王晚年居住在钟山下,身心归于平淡,诗的境界又有明显提高。确实是的,浅陋如我,曾对王诗有过认识上的曲折。受林语堂《苏东坡传》的影响,我一直对王安石怀有恶感。一次偶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那种别样清新俊朗的气质,突使我不胜讶然。儿时读诗读不出味道来,也是到这个年龄,才嚼得出写诗人的心情和抱负。 王安石写这首诗时,是被宋神宗第二次召回,经历过大起伏大痛苦,还保持着昂扬刚健的心性,真是了不起。这还不是他晚年的诗,他的晚年诗我没读过,有机会要找来看看。钱师特别指出,儒家诗可观其一生,大概是因为儒家的文字,与他的学养、认知和理想是共生共长的吧。 钱师还非常推崇清代的一位诗人郑子尹。郑一生多住在家乡,没有做过高官,“他的伟大处,在他的情味上”。他是孝子,一天天、一年年作诗记念他的母亲。他的诗一首首地读,其实也平常,但读他的全集,从春到秋,从栽梅到种竹,从母亲写到整个一家,然后再牵连讲到其他,虽流年平淡,却深情厚味,感人至深。这是个有“初心”的人,他的诗是“初心”文字,出乎诚挚,品格自高,难怪钱穆先生是格外看重他了。 我想以上这些,都是可以归入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范畴的吧?何谓“不著”?就是去功利之心,真实真诚。何谓“风流”?就是因真而带来的直抵人心。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562172865
位访问者
本年度:108656127 本月:5006357 今天:323624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