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文苑 |
|
|
|
|
□ 徐敏
何士俊(1843—1908),字镜轩,号纯夫,扬中历史上唯一的举人,扬中人俗称其为“何举人”。
何士俊就读于宝晋书院,同治癸酉(1873)春季参加院试,考中秀才;同年秋参加乡试,又考中举人。但在此后会试中频频落榜,直到光绪庚辰(1880)会试的时候,才以大挑一等(清乾隆以后定制,三科以上会试不中的举人,挑取其中一等的以知县用,二等的以教职用)的身份进入仕途。
光绪辛丑(1901),《润东吴沙乱石桥何氏宗谱》即将告成,族人为何士俊撰写了一篇传序,交给何士俊本人审阅。何士俊阅后,认为族人夸赞太过,不合实情,于是撰写了一篇《自序》,记述自己一生的际遇,希望借此与族人互相勉励。“求雨”的故事,就出自这篇《自序》。
故事是这样发生的——
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何士俊候补严州府建德县知县。
次年(1898)夏,农历五月大旱无雨,何士俊虔诚祈祷求雨。
农历六月初一,何士俊亲自前往乌龙山,投宿在山神庙中,准备请“圣水”下山。
六月初四,何士俊因公务下乡,途径西乌龙岭的时候,发现一处山涧,哗然有声。何士俊觉得神奇,就找当地人询问,打听到东南山坳里有龙井,水源很远,水流很长。完成公务后,何士俊经由山顶前往山神庙祈求山神,然后找到了传说中龙井,并且从龙井中取回了“圣水”。
当时,太阳很晒,风也很热,禾苗都枯萎了,农田都干得裂开了,一派干旱的景象。
何士俊本来准备赶到省里请求赈灾的,但驶出才三四里路,就听车夫说:“山左边看起来要下雨啊。”何士俊抬眼望去,只见天上压着一片乌云,云下挂着一条雨线,忽然有一道闪电从乌云中亮起,闪光犹如一条火龙,从东北一下子闪到西南。紧接着,乌云密布,风雷交加,追赶着何士俊的车架而来。何士俊看到大雨将至,感到非常幸运。
回到县城,何士俊将“圣水”供养到城隍庙中,然后返回县衙。不一会儿,大雨就哗啦啦下起来了,降雨量足足四寸有余。因为这场及时雨,田里的禾苗都复苏了。原本干旱得要歉收,但因为这场甘霖而转为丰收了。
对此,何士俊不由得感叹:我何德何能,居然得到上天、神灵的眷顾,以及祖宗的荫庇到这种地步。
何士俊是以大挑一等的身份进入仕途的,所以只能当候补知县,实缺一到,就要让位。加之晚清时局,内外交困,因而何士俊的仕途非常坎坷。尽管如此,何士俊在每一个岗位上都尽心尽责,求雨一事,虽然从现代科学的层面来看纯属巧合,但在那个时代则真实体现了何士俊的爱民之心。
附原文:
夏五月缺雨,虔心祈祷。六月朔,亲宿乌龙山庙,请圣水。初四日,因公下乡,道经西乌龙岭,涧流有声,心异之,询之土人,知东南山坳有龙井,源远流长。公事毕,由山顶谒庙求神,寻至井,复请圣水归。其时烈日炎风,禾苗枯槁,田尽龟坼,旱象已成。拟赴省请赈,约行三四里,舆人云:“山左有雨势。”见乌云一片,雨线一条,忽有神电从乌云起,光若火龙,由东北直射西南,烟云密布,风雷交作,随舆而来,幸甚。只将圣水供邑庙,回署。甘霖大降,得四寸许。田禾尽苏,岁转歉为丰。俊涖建何德,蒙上苍神灵之眷佑、祖宗之庇荫若此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