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文苑 |
|
|
|
|
□ 徐敏
近些年来,我在搜集、整理扬中家谱的时候,分别在德厚堂黄氏、中宜堂黄氏、联桂堂金氏等姓氏的族谱中找到多个版本的《江洲三十韵》。其中,两个黄氏族谱都重修于民国二十年辛未(1931)、而金氏族谱重修于民国三十七年戊子(1948),我大胆假设:《江洲三十韵》是民国文坛的“同题诗作业”,有很多人参与了这一活动。
所谓“三十韵”,是指创作格律诗所依照的 “平水韵”的三十个平声韵;而《江洲三十韵》则是依照这三十个平声韵,按照上平(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和下平(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的顺序,创作三十首七律,用于记录自己在扬中的生活起居。
根据现有资料,已知德厚堂黄氏、中宜堂黄氏、联桂堂金氏这三个宗族的文人雅士都参与了《江洲三十韵》的创作。其中德厚堂黄氏、联桂堂金氏的族谱中保留了完整的《江洲三十韵》,而中宜堂黄氏的族谱只记录了其中一首,但可贵的是还保留了一篇 《〈江洲三十韵〉自序》。
《〈江洲三十韵〉自序》,中宜堂黄氏竹书撰,全文366字,以骈俪为体,开篇说:“江洲,尘世仙区也。棹通淮海,星应斗牛。拟阆苑之琼居,第鲜琳琅珠玉;开武林之别径,依然鸡犬桑麻。人家相习于锄耘,妇孺咸遵乎礼让。风余淴穆,怀葛匪遥;日仰光华,成康殆近。”这段文字,将扬中比作仙境、桃源,又将扬中人民比作无怀氏、葛天氏时代,以及周成王、周康王时期的顺民,溢美之词,跃然纸上。
自序的结尾又说:“值兹复我邦族,遂乃从事讴吟美景之孔多,嗟良辰之易迈,诗成三十,虽小道或有可观;律拟风骚,盖长言之而不足。比陈晋风俗,粗有发明,较荆楚岁时,但存梗概云尔。”这段话交待了《江洲三十韵》创作的背景,也指出扬中作为移民城市汇聚了中原(陈晋风俗)和湖湘(荆楚岁时)等地区民俗的特质。这也说明,扬中士人在创作《江洲三十韵》时,都自觉地将扬中民俗的内容加入到诗篇中,从而让《江洲三十韵》兼具了“竹枝词”的特征。
中宜堂黄氏的《江洲三十韵》仅存一首,属下平“一先”韵,作者也是竹书。原诗如下:倒扫烟云落远天,空将草破数行联。关山恨向鱼笺写,河洛书从鸟迹传。墨洒浪花飞阵阵,波横人影致翩翩。牢骚莫判当年事,恐惹湘灵鼓怨弦。
这首诗虽然是作者心性的自然流露,但也提及了民国扬中的自然风貌,从而体现了民国士人的生活状态。
德厚堂黄氏、联桂堂金氏的族谱中没有诗序,但都完整保留了三十首诗。对比之后,我发现两个版本同中有异,可能是同一母本的不同流传。以“九佳”为例,德厚堂黄氏的版本是:鹤梦蹁跹月梦圆,醒时闲散醉时禅。江声远近生清夜,竹影萧疏傍午天。五袴兴歌怀古士,一冠忘制效先贤。痴心惟是从吾好,求富应怜到执鞭。而联桂堂金氏的版本,除了将“闲散”改为“闲赖”、“醉时”改为“醉中”、“惟是”改为“不二”外,其他地方完全一致。
德厚堂黄氏 《江洲三十韵》的作者记为 “又白赤红氏”,而联桂堂金氏的作者记为“第二十七世孙贡三氏冶亭氏合续耀名公江洲三十韵”,也就是说,金氏的三十韵是在耀名公版本的基础上,由贡三氏、冶亭氏二人合作续订而成。
鉴于德厚堂黄氏的族谱要比金氏的早刊印17年,我大胆推测,可能是金氏耀名公抄录了黄氏的三十韵,后又散失不全,其后辈贡三氏、冶亭氏发现耀名公的抄本后,以为是耀名公的原创,于是在抄本的基础上合作续订,重构了金氏版本的《江洲竹枝词》。当然也有可能,两氏的版本分别传抄自同一母本。至于具体情况如何,有待更多的资料佐证。德厚堂黄氏和联桂堂金氏的《江洲竹枝词》虽然同源,但也各具千秋。比如“十灰”,黄氏的版本是:报道疏林放早梅,不须携伴独擎杯。芳心堪作余清友,春色应为尔占魁。历历人情交有悔,纷纷世路入无才。不如高卧蓬门内,笑对花枝韵语裁。
金氏的版本为:花约重看酒约陪,纷纷世路入无媒。蜂微毒尾偏能刺,虎瘦雄心敢自灰。交友善中成契厚,诲人多里得英才。恒居四勿箴仁目,冥德还须仔细培。
其中除了 “纷纷世路”一句相仿但位置不同外,用韵和选字都完全不同,两相比较,各有千秋。
扬中建置百年有余,存世的古诗文非常稀少。近年来,博物馆陆尊和我,分别在周边县市的旧方志、旧抄本,以及扬中的老家谱中,找到一些非常珍贵的古诗文,《江洲三十韵》就在其列。《江洲三十韵》组诗分别出现在三个家族的谱牒中,足以证明这是民国扬中文坛的同题诗创作。我相信,应该还有其他版本的《江洲三十韵》,依然潜伏在其他家族的谱牒或某位诗人的笔记之中,待时机成熟而出现于世,从而再现民国文坛争相创作《江洲三十韵》的盛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