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关注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文苑
文苑  
上一条:远去的乡村草垛 下一条:走过二十年
栽 秧
  2021-11-21

  □ 施直东 小时候,我生活在扬中农家,对家乡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都有所了解。几十年过去了,这一切,都还深深留在脑海之中。其中最难忘记的是栽秧。 在很长一段历史进程中,扬中人民普遍以种田为生。一年之中,农家都要经历夏收夏种和秋收秋种两个大忙季节。 夏种,是一个细致、繁琐、非常辛苦的系统过程。其中主要的农活是插秧,扬中人的习惯用语是“栽秧”。 窃以为,栽秧,可以称得上是种田人最辛苦的农活。 在夏收尚未结束前,就要“做秧田”。就是在一块不大的田间灌水后,密密地、匀匀地撒下稻种。这些水田里的稻种,在初夏的阳光雨露中,渐渐发芽成长为密密麻麻的嫩绿的秧苗。这秧苗,叫做“小秧”。 芒种前后,麦子登场,紧接着就进入栽秧的季节。在刚收完麦子的农田里,随即进行耕翻、灌水、下基肥、平整田面等一系列的操作,然后就是栽秧了。 栽秧前,先要採(Cǎ)秧。开始採秧,扬中人形象地称为“开秧门”。採秧照例是青年和老年妇女们的活计。她们一人带一张小凳,整天坐在小秧田里,不管是烈日当空还是雨落涔涔,都必须弯腰埋头,耐着性子,分秒必争,将小秧拔起来,边拔边洗去小秧根部的泥土。拔够两把,用稻草扎成一捆“秧把”。那满田的小秧,硬是凭她们起早带晚、小心翼翼一根一根拔起来的。 捆好的秧把,再由男劳力装进竹笿,来来回回,一趟一趟挑到距离较远的大田里,每隔数步摔出一捆秧把,这样,栽秧时才可以随时拿到秧苗。因此,栽秧前,大田里就分布着一捆一捆的秧把。由採秧到栽秧,算是完成了由“小秧”到“秧苗”的转变。 栽秧,通常是男人们干的活计。他们赤着脚,弯着腰,低着头,一棵一棵地栽。每棵照例是从秧把分出四五根秧苗,每塿插六棵。而且秧苗的塿与塿之间必须始终保持横平竖直,马虎不得。栽下的秧苗,特别讲究深浅适度。太浅,秧苗会浮起来,成为“游秧”;太深,则不利秧苗分蘖发棵。所以,这其实是一件很有讲究的技术活。栽秧能手,会极其熟练地栽得又快又好;新手学栽秧,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反复实践,才能掌握其中的技巧。 这栽秧,真真切切的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活计。你想想,整天的弯腰曲背栽秧,谈何容易!一天栽下来,腰就会疼得直不起来。何况,还要分秒必争地连续干好多天。有时连吃饭的时间也没有,就偷空坐在田头喝碗粯粥充饥。记得小时候,父亲每天栽秧,晚上回到家,都是一脸的疲惫。父亲双脚脚跟皮肤被水泡裂了,血从裂口里渗出来,走路一瘸一拐,用父亲的话说,是“钻心的疼”。面对父亲的艰难,我和姐姐在读小学的年龄就开始学栽秧,为的是能够助父亲一臂之力。 种田人都知道: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不误农时,是农家必须遵循的原则。栽秧季节,有时是太阳煌煌。只能光着双脚,打着赤膊,任烈日烘烤,汗流浃背。有时又会连绵不断地下“栽秧雨”。为了抢季节,只能穿蓑衣,戴斗笠,在濛濛细雨或倾盆大雨中栽秧。 据有关资料,上世纪80年代,扬中水稻种植面积约28万多亩,每亩栽插秧苗在4万棵以上。所有这些,都是一家一户的扬中农民,十来天之内、在日晒雨淋中一棵一棵栽插完成的! 栽秧任务结束,习惯称做“关秧门”。然后就是为秧苗松土,除草,耘耥,追肥,灌水,排水,除虫等等一系列的田间管理,也都是很繁琐、很累人,而且是一环套一环、一着不能让的农活。 经过一百多天的小心伺候,这满田的稻子,由活棵,发棵,分蘖,放花,抽穗,灌浆,直到成熟,完成了由秧苗变成稻谷的全过程。这时候,农田呈现的是满眼金黄,稻谷飘香,种田农家,才得到辛勤劳苦后丰硕的回报。这就进入秋收季节了。 《悯农》诗云:“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朱子家训》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我觉得,只有经历过栽秧农活者,才能真正体会这些句子所包含的分量! 这栽秧的活计,很慢,很累,很原始。扬中农业科技人员,为改变劳动方式,减轻劳动强度,不断进行水稻轻型栽培技术的探索。1990年,开始采用“抛秧”和“直播”的栽培方法。1995年,试行水直播。2000年,试行旱直播。有的则使用更省工省力的机械化插秧。这样,扬中农民才从延续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又苦又累的栽秧农活中逐步摆脱了出来。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591894827
位访问者
本年度:140406668 本月:2082544 今天:264018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