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关注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文苑
文苑  
上一条:你,是我的信仰 下一条:佚名4
漫说圌山塔
  2021-11-14

  □ 钱吕军 近日,写了一篇题为《秋日的圌山》短文,发表于《扬中日报》上。有文友看后指出,文中所提“报恩塔”之名有误,应为“圌山塔”。文友的质疑,引起了我对圌山塔进一步了解的兴趣。幸得扬中博物馆陆尊老师提供的《丹徒县志》《大路镇志》和太平书院徐敏老师提供的《江苏省明清以来档案精品选》(镇江卷)等资料,使我能以一孔之见,求教于大方。 《丹徒县志》记载,“陈观阳(1591—1659),字宾之,丹徒 县 人 …… 明 天 启 五 年(1625)成进士……不久转南国子监助教,升北京户部主事……后转为吏部主事,力清积弊,斥贿赂,谢请托,人们不敢以私事求助。明崇祯七年,首倡并筹建圌山塔”。 《大路镇志》记载,“圌山塔,高耸于圌山之巅。塔身7层8面,每层4门,内设旋梯。塔高30.94米,砖木结构……倡建人陈观阳,明万历十八年(1591)出生于丹徒东乡,后考中进士,官至吏部稽勋清史司郎中,为官清正廉洁。陈观阳在本地官民中集资,选圌山山顶建塔,于崇祯七年(1634)告竣。” 从上面的资料记载看,圌山塔由明代丹徒人陈观阳首倡并筹建。建成于明崇祯七年,即公元1634年。关于塔名,《丹徒县志》《大路镇志》均称为“圌山塔”。《大路镇志》还特别指出,“从建塔后的《镇江府志》和《丹徒县志》以及圌山地宫文物中,均无 ‘报恩’一词”。但同时也指出,“长期以来,圌山塔被称为‘报恩塔’”。 从以上的资料分析,圌山塔,虽长期以来被称为“报恩塔”,但似乎无明确的史料佐证。 事实果真如此吗? 《江苏省明清以来档案精品选》(镇江卷)收录了《清光绪<修圌山报恩塔记>碑拓》,《塔记》碑拓保管于镇江新区档案馆。《塔记》记述“圌山据江海之交,塔其颠(通巅)无障碍,创自明季本邑陈观阳吏部。儒家者曰,陈因父肖教弟子严,为门下宗孙达毒死。经三验,历十九年得沥奏冤始伸,借此资冥福报恩,所以笃孝也……咸丰粤乱(指太平天国运动)遭毁”。原来,圌山塔在清咸丰年间(1859)因太平天国运动被毁,清光绪年间(1891—1893)进行了重修,重修时由当地名人周伯义撰写、陈荣清镌刻了《修圌山报恩塔记》。该《塔记》,不仅直接称塔为“圌山报恩塔”,而且记述了名之“报恩塔”的缘由,“借此资冥福报恩,所以笃孝也”。 对此,《丹徒县志》有详细记载,陈观阳的父亲陈肖,在扬州教书时,有一个叫宗孙达的学生,因为淫荡成性、不服管教,而被严加训斥。此人竟怀恨在心,投砒霜于食物中毒死了陈肖。当时陈观阳只有16岁,发誓要为父亲报仇,四处奔走呼喊冤情。但宗家是淮扬有名的官宦之家,与达官显贵串通一气,地方官员极力为宗孙达开脱罪责。案子经过了3次经验才定性,一直搁置了15年也没有呈报给刑部。而且定案前每次审录时,宗家都欲将陈观阳除之而后快。陈观阳为此东躲西藏,历经了19年的艰险生活。在明朝天启五年(1625),事情终于迎来了转机。这一年,陈观阳中了进士,被授予应天教授之职。他写下血书陈述冤情,使得宗孙达领罪伏法。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圌山塔,又名“报恩塔”。至少在清光绪年间重修之时,已经被明确地称为 “报恩塔”了。“报恩塔”之名,反映了人们对陈观阳励志成才、为父伸冤孝行的赞许,更包含着人们对公平正义、海晏河清盛世的期盼。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592256893
位访问者
本年度:140794141 本月:2470016 今天:373450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