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文苑 |
|
|
|
|
□ 徐敏
朱尊华烈士,出自当江沙紫阳堂朱氏(以下简称“紫阳朱氏”)。据《紫阳堂朱氏族谱》记载:紫阳朱氏以朱熹的八世孙朱嘉昌(太一公)为始迁祖,其子通四公的后裔迁居扬中,主要分布在今扬中经开区至三茅街道一带,近现代名人朱宝鎏、朱维中(原名朱秀龙,曾任扬中县委书记)等,也都出自这个家族,当前班辈为“长、春、锦、秀,华、国、文、章”。
纵观紫阳朱氏,从朱熹到朱氏子孙,爱国爱家、敢于牺牲等优秀品质,一直都是血脉中流淌着的基因。
紫阳朱氏的始祖朱熹是理学家、教育家,也是一位爱国者,他与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陆游都有交集,本人也创作过很多爱国诗。据甘秋月 《论朱熹诗的家国情怀》一文指出:“据《朱文公文集》统计,朱熹的爱国爱民诗共30题48首,主要集中在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虽然不多,但字字珠玑,每一首都饱含诗人对国家深厚的情感。”朱熹曾在其《论语集注·卷二》里对“朝闻道,夕死可矣”作出过如下解释:“道者,事物当然之理,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
另外,在紫阳朱氏的家训中,也有爱国思想的体现。比如《忠义》一节,有一段是这样的:“苟不负父母、不负君、不负民、不负学,则生死可以旦暮,视富贵可以浮云……”
清末秀才朱镜泉曾在扬中开办私塾,教学、会友、吟诗,他为太平洲吴氏撰写的《吴氏基公支下九次重修族谱序》一文赞赏吴氏族谱“懿行、硕德、忠孝、廉节必书”,也说明他对这些美德的肯定。朱镜泉的儿子朱宝鎏是扬中名士,也是一名爱国者。
朱宝鎏(1871—1947),字元堃,号悟生,三 人。朱宝鎏受康梁维新的影响,师古而不泥古,虚心学习当时的科学知识,开阔眼界。著名的扬中农民抗税暴动——“江洲火案”,朱宝鎏即为中洲的首领之一。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被国民党反动政府镇压后,朱宝鎏及其长子朱谔均被列为通缉在案的“42名要犯”。朱谔被拘捕一年。朱宝鎏奔走苏州、上海等地,呼吁旅外同乡会声援,迫使反动县长冯沛三自杀,附加税作罢。
朱宝鎏在县立高等小学任教期间,精选学生优秀作文诗词计6人17篇(首),加以批注,推荐刊载于1924年上海崇文书局出版的 《全国学校国文成绩文库》(乙编),此举在当时对扬中青年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其中,爱国主题的作文有,陆健 《吊光复诸烈士文》《祖逖击楫渡江誓清中原论》、黄克烈 《男儿当以马革裹尸为荣说》《亡清感言》等。
朱宝鎏曾先后创办 “存粹文社”“存粹学塾”,王龙、朱维中等革命青年,都出自他门下。他的儿子朱谔、朱,也都是投身革命,抗击日寇。
在朱宝鎏花甲之年,扬中县著名的进步县长洪康燮曾赠其银盾一座,奖掖其品学。地方士绅及其学生先后送其匾额两方,题词为“时雨均沾”“品端学粹”。
朱 尊 华 (1915.11-1948.06),原名朱锦殿,1915年11月13日出生于扬中县五 朱家埭。因在兄妹7人中排行第四,故又称朱老四。
1931年 “九一八”事变后,朱锦殿更名朱尊华,表示维护中华民族尊严之意。经人介绍,朱尊华到五 小学任教。他怀着热切的救国愿望,积极推进私塾改良,改变单纯传授“四书”“五经”等古文的做法,大胆地进行语文、算术、史地等课程教学,深受学生及其家长的赞同。
1939年,受邻村朱永山(时为江南抗日义勇军挺进纵队战地服务团团员)的影响,投笔从戎,参加扬中地区工作委员会组织的青年工作队,开展抗日活动,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历任扬中县抗日民主政府二区文抗会主任、文教干事,县文教科员、文教科长、二区区长、三茅市长等职。
朱尊华积极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注意团结一切力量共同抗日,多次到大地主杜三家做工作。经动员教育,杜三的大儿媳杜四娘不仅对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活动给予援助,还支持其女儿参加新四军。杜三的3个堂侄也在朱尊华的引导下,先后冲破家庭羁绊,走上革命道路。
朱尊华善于利用有利条件打击日伪军。1945年2月15日,朱获悉泰兴县龙梢港伪据点中被争取过来的部分伪军已做好内应准备后,主动向县抗日民主政府请求承担攻打据点的任务。2月21日晚,他挑选了20多个民兵骨干,配合县警卫营战士乘船过江,直奔龙梢港。经过20分钟的交战,攻克了伪据点,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俘获数十名伪军。
1945年11月,朱尊华随新四军北撤。1947年1月中旬,组织决定朱尊华、钱汉珊、刘晓阳等回扬中坚持斗争,并指定朱尊华临时负责全县工作。2月2日,由于反动保长赵学诗告密,国民党反动军警包围了三 乡十九圩塘朱尊华住处。朱尊华与姚小六等英勇抗击,终因寡不敌众,弹尽无援,负伤被捕。
朱尊华身陷图图后,在重庆国民党电台任职的本家兄弟朱锦璐回扬中保释他,条件是要他去重庆参加国民党。朱尊华严词拒绝。他在给父亲的遗书中写道:“在儿本身只痛苦一时,死而已矣。”充分表现了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1948年6月19日,朱尊华等人被国民党反动派从三茅镇押到驼子桥乱葬坑杀害。牺牲时年仅33岁。
紫阳朱氏是书香之家,又多英雄之士,可以说是书香与剑气并重。朱尊华烈士原本是一名教师,后来投笔从戎,最后慷慨就义,这些经历绝非偶然,而是在紫阳家风的影响下的必然结果。
附:1947年朱尊华在狱中写给父亲的信
父亲:
关于儿被难之事,使父亲及整个家庭受累,此总是我昼夜极感不安的。但迄今时已九月有余,尚未获得解决,长此拖下去是会增加困难。万一生命危殆,对整个家庭及亲友,尤其是对父亲及妻女是抱歉万分,赧颜无地。在儿本身只痛苦一时,死而矣已(已矣)。自问对国家、民族与人民是无愧,聊以自慰的。
但在未死之前,如有办法想,应尽一切力量设法营救,所谓尽人力以待政府处理。万一毫无办法可想,绝无希望,只有听天留命罢了!尚希父亲等勿为儿去事过于忧虑,保重身体至要!
肃此奉禀,敬请金安
儿 尊华谨上
十一月十三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