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关注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文苑
文苑  
上一条:温暖幸福在党的怀抱里 下一条:衣衣不舍
大港赵氏与赵良斌烈士
  2021-08-17

  □ 徐敏 大港赵氏以赵子禠为始祖。据《大港赵氏宗谱》载,赵子禠是宋太祖赵匡胤六世孙。赵匡胤次子德昭生惟吉,惟吉生守节,守节生世水,世水生令郢,令郢生子禠。另据江苏省镇江市 《大港镇志》记载:“赵子禠,字志南。靖康末年为避金人之乱,携带部分皇族和侍从随南宋皇室南渡金陵,后又迁居京口(今镇江)。建炎三年(1129)迁居大港,成为大港赵姓始祖。” 扬中毗邻大港,两地一衣带水,一苇可航,所以历来大港赵氏迁居扬中者众多。大港赵氏有18大支,109个分派,赵良斌具体属于哪一支派,考证起来还有一定难度,但赵良斌大概率属于大港赵氏。 《赵氏宗训》之《恤患难》一节,主张如有宗亲遭遇患难,应该施以援手,其中“锄强扶弱,直道而行”等言语,也体现了大港赵氏心存公义的担当。在近代历史上,面对国仇家恨,大港赵氏有许多人投身革命。 比如大港赵氏第25世赵蓉曾,在大港家宅“天香阁”开馆,常以 “当仁不让”“临难不苟”“富贵不能淫”等教育学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在他的引领下,他的妻子、妹妹、弟弟均参加了近代革命。他的儿子赵声、学生赵启騄(字次骅)等,都是革命者。 赵声(1881~1911),字伯先,大港人,生于圌山脚下。因生于百花节前夕,故号百先,他有“我生偏在百花先”之句。赵伯先清末在新军担任军官,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主要领导人之一,是孙中山和黄兴的亲密战友。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廿九),赵伯先具体策划、组织并领导了惊震中外的黄花岗起义。起义失败后,赵伯先因壮志未酬,悲愤成疾,于1911年5月18日(辛亥年农历四月二十日)病逝于香港,遗体葬于香港笳菲公园的山顶上。赵声有诗云:“一腔热血千行泪,慷慨淋漓为我言。大好头颅拼一掷,太空追攫国民魂。”这首诗体现了赵声为国为民的英雄气概。就在赵声去世前一年,他的同宗、出生地只隔了一条夹江的赵良斌诞生了。 赵良斌,1910年6月12日生于扬中县杨家高滩赵家埭,兄弟2人,他居长。他7岁入私塾就读,17岁读完 《四书》《五经》等书,随即至兴隆墩子州设私塾执教。暑期考入镇江县立黄墟师范。两年后,转入江苏省立黄渡师范三年级做插班生。1933年,他以第一名成绩毕业,被同学们尊称为“黄墟状元。” 师范毕业后,赵良斌被分配到镇江大港实验小学任教。1935年,调任镇江磨刀巷中心民校任副校长兼教导主任。1937年,赵良斌至《江苏省民众教育》月刊编辑部工作。该刊评论由他主笔,内容精辟独特,文辞清新,流畅生动,深受读者的喜爱。赵良斌为人谦和,敬老爱幼。回到家乡,尊重民俗,乐于助人,干农活、做家务,都是一把好手。 1937年冬,镇江被日军侵占,赵良斌返回家乡。伪政府多次捎信,要他去镇江任职,薪俸从优,赵良斌断然拒绝。他常和家乡的一些爱国青年聚在一起,共商抗日,并于1938年夏组织了扬中青年抗日团,赵良斌担任副团长,积极从事抗日活动。 1939年4月,新四军挺进纵队进驻扬中后,赵良斌参加了“挺纵”战地服务团。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挺纵”政治部主办的《群众导报》(后改为《前进报》)编辑。该报在他和同志们的努力下,办得很有生气,抗日军民爱读爱看。 当时报社工作极其艰苦,除供给伙食外,每人每月只有极少的津贴费。日伪“扫荡”时,他们晚上在昏暗的灯光下坚持工作。为了避开敌人搜查,有时将印石、滚简、油墨等沉入河底,等敌人走后再取上来。 有一次,报社转移,赵良斌和同事们住在西来桥南2里许的夹套圩。敌人突然窜到村里,挨家挨户进行搜查。此时,赵良斌正在凝神埋头工作,情况十分危急,好心的房东催他快走,并帮助他离开了险地。事后,赵良斌对关心他的同志说:“我们和敌人捉迷藏已经习惯了,有群众掩护,输不了!” 赵良斌虚心好学,有比较好的文学修养,擅长诗词歌赋。但他从不以文化水平高自居,炫耀于人。他力求文艺大众化、通俗化、口语化,在报纸、文件、报告中很注意文采,做到通俗易懂,可读性强。皖南事变发生后,他拿起如椽之笔,愤怒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的滔天罪行。他用群众喜闻乐见的七字段形式,编写了脍炙人口的《为皖南事变告人民书》,全文数百句,一韵到底,语言通俗生动,富有感染力。各地纷纷翻印,竞相传诵,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在当时险恶的环境里,赵良斌总是手不释卷,以读书为乐,不断提高自己。他原名“良斌”,后改为“良兵”。一次,同事问他:“你那个‘斌’字,兼资文武,不是很好吗?”赵良斌笑笑说:“我原来的那个‘斌’字,是文不成文,武不成武。人贵有自知之明,我是个文弱书生,参加革命时间短,实践少,哪来文武全才!应该老老实实地当好普通一兵!” 赵良斌对人总是面带笑容,轻言慢语,使人感到和蔼可亲。他长相英俊,又很注重仪表,谦虚待人,勤俭朴素,日常生活琐事总是亲自料理。他从没有架子,别人向他反映问题或请教,他总是热情接待,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一次,有个教师写了8首诗,请他阅看。赵良斌首先讲了自己对诗的见解,要朴实自然,境界要高,要有警句。他在肯定这些诗优点的同时,指出了不妥之处。这位教师很是佩服。 赵良斌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政治觉悟不断提高,专心致志扑在工作上。这与他的爱人赵逸芝(原名赵一之)的帮助是分不开的。 赵良斌早年与蒋氏成婚。蒋氏病故后,遗下两个幼女。当时亲友劝赵良斌找个有文化的漂亮姑娘,而他却执意与没有文化但笃实贤惠、勤俭朴实的赵逸之结为伉俪。 他俩互相帮助,相敬如宾。赵逸之也不负所望,发奋学习,勤俭持家,待继女如亲生。赵良斌参加革命后,她经常捎带衣物去看望他,并关心他的工作和身体。而赵良斌总是耐心地向她讲解有国才有家的道理,指出只有打倒日本侵略者,建立新中国,才能安居乐业。并诙谐地说:“我是吃苦在前,享福在后,到时候你也会跟着享福的!”说得赵逸之面露笑容。他常对爱妻说:“我们干革命的人,随时可能被敌人逮捕。万一那样,只有和他们斗争到底,没有第二条路可以选择!” 赵良斌有一支手枪,是组织上发给他自卫用的,但他不挂在身上,而是放在一只手提箱里。有同志开玩笑:“你那支枪是打狗用的?”他爽朗地笑着说:“绸布一包,枪套一背,确是威风,我也喜欢。但枪是自卫用的,我秘密藏放更妥当些。遇到紧急关头,用它和敌人拼,实在敌不过,用它了结自己。”他非常敬佩岳飞、文天祥、于谦等民族英雄,善吟《满江红》《正气歌》《吟石灰》等诗词,以表达自己时刻准备为革命献身的决心。 1943年春,日伪军在丹北地区实施“清乡”。赵良斌因身体衰弱,组织上安排他去上海隐蔽,化名宣树人。在沪隐蔽期间,他被叛徒出卖,不幸被捕。敌人多次以高官厚禄劝降他,赵良斌嗤之以鼻,愤怒地揭露敌人侵略中国、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拒绝敌人的诱降。无奈的敌人对他施以酷刑,将他打得遍体鳞伤,血水淋漓,昏死过去,然后又泼盐水,痛得赵良斌全身抽搐。 赵良斌宁死不屈,被敌人投入硫酸缸中,壮烈牺牲。时年33岁。 大港赵氏是赵匡胤之后,赵匡胤既是宋朝的开国皇帝,也是长拳、盘龙棍等武术的开创者,是文武兼备的一代豪侠。《赵氏宗训》中也鼓励赵氏子弟 “锄强扶弱,直道而行”,赵蓉曾进行爱国教育,赵声、赵良斌等赵氏子弟投身革命,都不是偶然之举,而是大港赵氏人文精神在国家危亡之际的集中体现。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592218675
位访问者
本年度:140752545 本月:2428422 今天:331855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