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文苑 |
|
|
|
|
端午节吃粽子,是在民间流传了两千多年的传统习俗。传说之一是为了纪念和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端午”。端,始也;午,古通五。有人说,农历五月五日,是五月的第一个“五(午)”,故谓之“端午”。
扬中也一样,端午照例要吃粽子。记得小时候,每年到端午节前,母亲就要忙着裹粽子。家里人口多,一次要裹不少粽子。节前节后,可以吃好几天。
扬中人家裹粽子,普遍用在江边芦滩新“打”(摘)的芦叶,谓之“粽叶”。裹一只粽子要用三四张粽叶。也可以选择从竹园里收集起来的燕竹竹箨,这竹箨很宽阔,一片竹箨就可以裹一只粽子。扎粽子,也常是选较长竹箨,竹箨有很强的韧性,将其划开,以代替细绳使用。
扬中人家一般是裹“小脚粽子”,但也有不在端午节期间裹粽子,作为祝贺生日满月的礼物送礼的。这种粽子样子有点奇特:其中一个“角”特长,一只粽子常有近尺的长度,因此其名就形象地称做“高脚粽子”。
按常规,裹粽子要用糯米。粒粒糯米,白如珍珠,米香扑鼻。有时也在米中掺进赤豆(扬中称“小豆”),裹成赤豆粽子,使粽子红白相间。焐好的粽子一开锅,米香,豆香与粽叶的清香融为一体,一阵扑鼻香气,令人馋涎欲滴。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家,讲究“洋糖(绵白糖)蘸粽子”,则又蜕化为香与甜的融合,那真的是一种节日的享受。
端午节往往正是插秧的季节,那年月,插秧是辛苦活,“脸朝黄土背朝天”。中饭前,家人送来一碗冷麲粥,两只冷粽子,插秧人在田头就地坐下,边吃粽子边喝麲粥,又熬饥又煞渴,堪称是农家一乐。
粽子比较耗粮。记得在那些粮食比较紧张的岁月,没有条件裹糯米粽子了,但端午节还是要过的。于是母亲就 “发明”用大麦麲子加进蚕豆瓣裹粽子,一是满足我们小把戏吃粽子的愿望;一是“应时”,表示没有忘记这个传统的节日。
现在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常见在粽子里夹进红枣,或夹块瘦肉,或夹块火腿,当然非常好吃。
时代不同了,吃粽子不一定要等到端午节,超市里一年到头随时都可以买到,十分方便。名牌粽子,当然首推“五芳斋”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