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文苑 |
|
|
|
|
□ 杨礼诚 韩传林
每年的“5·17”是原扬中化肥厂老干部和老职工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因为1971年5月17日,由来自扬中全县及各部门的200多名干部、转复和退伍军人,大、中、专学生和工程技术人员来到化肥厂工地报到,组成了一支生机蓬勃的化肥厂建设队伍。数十年来,原扬中化肥厂虽已不复存在,但凡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都对当年的扬中化肥厂记忆犹新。还有很多原化肥厂的老职工、老干部虽已退休多年、白发苍苍,但仍在每年的“5·17”举行各种形式的聚会,对当年化肥厂建设的火红年代表示纪念和点赞。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长江之中小小的太平岛上,发生了一件扬中有史以来最轰动的新闻——扬中要建化肥厂了!这个化肥厂可不是五、六十年代那种由农民土法上马、小打小闹的手工小作坊,而是要投资几百万(当时财政预算先期投资300万元人民币),建成一个年产3000吨合成氨(即碳酸氢铵化肥12000吨)型的现代化、自动化的化肥生产企业。扬中化肥厂从筹建到正常生产发展,虽然只有短短的15年时间,却给我们这些年逾七旬、满头白发的老化肥工人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记忆。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己动手解决“三通”
化肥厂创建之初,正趋计划经济时期,国家经济发展的总方针仍以农业为基础,“以粮为纲”,先解决全国人民的吃饭和温饱问题。在这个大政方针经济形势的要求下,国家提出全国各县以发展“五小工业”,特别是发展“小化肥”,支援农业的发展,以农业为基础,促进工业及其它经济的全面发展。因此,当时的扬中县委决策,在扬中创办化肥厂。由原县长(时任县革会生产指挥组组长)王通业挂帅,抽调县级各部门精兵强将组成化肥厂筹建领导小组,从1971年年初开始,化肥厂建设大会战正式开始。
自化肥厂大批工人于1971年5月17日报到后,首先自力更生,解决“三通”问题,即通路、通水、通电。当时县委、县政府选址在三茅建宁村五队和六队,征地50亩建造化肥厂。可是三茅街建设工地(电厂桥)即现在的港西北路,当时全是烂泥路,无法运载大型设备及各种物资,筹建组领导即发动全体干部职工自带工具自己动手,自挖自挑大干一个多月,建成了一条合格的砂石公路,即港西北路扬子桥——电厂桥的前身,首先解决了道路不通的问题。同时安装了从自来水厂到建设工地的自来水管道,解决了施工用水和生活用水问题。第三是解决电的问题。化肥厂生产耗电量大,原扬中发电厂仅能解决三茅街的生活上的用电。化肥生产用电必须由县外高压输入,于是筹建组领导亲自筹划,在化肥厂开车投产不到两个月就从丹徒县接回了一条高压过江线缆,解决了生产用电的问题。
先生产,后生活,勤学习,抢进度,创造扬中建设的高进度
化肥厂筹建期间,无职工宿舍也无定点食堂吃饭,都是临时借用县机关挤出的老房舍临时吃住,但参加化肥厂建设的全体干部职工人人开心、乐观,为了化肥厂早点建成、早点投产,人人争先,个个苦干,白天干,夜间也干。化肥厂煤气柜的容量有上千立方米,其混凝土基础和外围密封墙体必须日夜不停进行浇制,化肥厂的建设者们日夜不停连续作战七昼夜,确保高质量地完成了工程任务,并按期投入了使用,几十年未发现质量问题。在基建工程和设备安装的难点项目中,广大职工都攻坚克难,一一拿下。
在建设工地热火朝天、大干快上的同时,化肥厂适时派出近百名工人,其中大多是从农村招来的高、初中毕业生,还有城镇知青,部分退休军人赴溧阳化肥厂学习生产操作技术。1972年5月,化肥厂建设已具备开工试产条件,在溧阳学习的工人全部返回,通过试车,于1972年6月下旬正式点火升温,按系统运行,一次性开车成功,于7月1日正式生产出雪白的碳酸氢铵化肥,向党的生日献出了一份厚礼!创造了小化肥建设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投产的扬中高进度。
十五年拼命干,初心不改奉献大
从1971年化肥厂筹建期到1985年化肥厂转产停工,化肥厂的近500名干部职工几十年如一日,冬不惧风雪严寒,夏不怕高温酷暑,尤其是广大党员、退伍军人带头大干苦干、拼命干,特别是前工段生产蒸汽和制造煤气的工人,每天都坚持在火红的烈焰前挥舞着铁锹和铁棒,百度高温己将他们锤炼成钢。他们越是高温越向前,出力流汗作贡献。每天每月,生产不断,雪白的化肥被源源不断地运出化肥厂大门,送往全县农村,并部分支援外地,如及时雨一般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急需。15年间,化肥厂共向全县农村供应化肥40多万吨和大量的氨水,促进了全县农业的连续增产增收,为我市农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严管理,强纪律,造就一支坚强的职工和干部队伍
化肥厂职工队伍,主要由退伍军人和高中、初中毕业生组成,有大学、大中专技术人员40余名,组织调配的行政干部30余名。工厂设党总支(后改党委),下设四个党支部,全厂有共产党员近80名。
化肥厂从建厂初始,就实行军事化管理,职工列队上岗,纪律严明,春节和平时的休假日,都服从生产需要,每个职工都自觉做到坚守岗位,顽强拼搏,感冒发热等小病绝不休假下岗。那时生活很艰苦,学徒工每月工资12—18元,普通职工也只有30—40元/月,在岗工人吃饭不下岗,由于营养不济,很多一线生产工人生了肝炎等疾病。特别是化肥厂着力培养并向各级领导岗位和企事业单位输送了一批政治党性高,工作能力强的领导干部和企业管理干部,如县处级8名,科局级20多名,县企业事业基层领导和管理干部30多名。因此化肥厂曾被扬中人誉为扬中的“黄浦军校”。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一大批现代化大化工企业的上马,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全国的小化肥企业都相继歇业或转产,扬中化肥厂也光荣地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她的战斗精神和历史贡献是永存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