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文苑 |
|
|
|
|
□ 周树新
96岁的原联合中心校退休教师张家春与87岁的原省扬高中中学高级教师戚武子,两位德高望重、才学渊博的耄耋老人,相知相识已久,但平生首次会晤还是在今年重阳节的前两天。他们应邀参加扬中市教育局退教协会为他俩举行的“迎重阳,互赠佳作,共话人生”座谈会,热情握手、互赠书籍、合影留念,两位老先生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
张家春和戚武子两位老教师的人生都跌宕起伏,充满了神奇色彩。张老师1955年,因种种原因不得不下放回乡务农,为了全家人的生计,他被迫弃教从商,干起了供销员,走南闯北,浪迹天涯,直到1980年才重返教师岗位。戚老师中年丧子,六十八岁那年又身患重症,但任何曲折磨难都没能摧垮他的意志,削减他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对学生的关爱。两位老师均在退休后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张老师平生酷爱诗词,写下了数百首诗。他还撰写出对联“万里长江呼日出,千年绿岛应潮生”,获得 “扬中第一联”的美誉。他既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又是扬中“四千四万”精神的践行者,在他2006年整理出版的340首诗集《浪客诗文集》里,记录了他的所见、所闻、人生感悟。2007年已是80多岁的张老师,在儿子张建中的辅助下,耗时10年,写出《论语新读》,此书于2016年12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戚老师的一生全部献给了他钟爱的教育事业,退休后依然严谨治学,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用,于2016年整理编写出了一本20万字的集教育感悟、写作指导、生活随笔、实用文章于一体的力作《雅俗共飨》。
张老师与戚老师虽同为教育战线的一员,但几十年来彼此之间却是通过文字,通过同事、朋友互赠书籍交往的。此次座谈会上,两人一见面都非常的高兴、激动。
人生在世,阅人无数,知己难觅,彼此心灵相通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两位老师有着共同的语言,可谓是知音。在座谈会上,他们相谈甚欢,从人生经历、教育教学改革、诗词歌赋和作文的写作,到教师如何为人师表,怎样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等方面都做了深刻的交流、探讨。
两位老教师一个是“九十后”,一个是“八十后”,但精神矍铄,思维敏捷,特别是在谈到扬中是中国诗词之乡,如何要让诗词进校园、如何教学生学写诗词、如何让学生爱上诗词时,他们倡导“先易后难,诗不厌改”等理念,让与会者受益匪浅。
没有谁的人生一帆风顺,起起伏伏是常态,两位老师在不平凡的人生路上一直相互学习、互相鼓励,乐观勇敢,向前不停地奔跑。戚老师曾在给张老师的赠书上写到:“赠给我最敬重的国学大师、前辈学者张家春老先生,敬请指导。”张老师不但赠书给戚老师,当天还特意带了一张2020年9月11日的《报刊文摘》,上面有篇文章《作文教育,如何超越应试》。两位老师虽已离开讲台几十年,但仍然关注在校的莘莘学子,关心着现代语文教育,就这篇文章,两位老人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在座谈会快结束时,两位老人共同感悟:时光对于年事已高的他们更加宝贵,表示要多留惊叹,少留遗憾。他们俩都订阅了多种报刊,每天坚持阅读、记录,感觉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张老现场即兴赋诗一首《重阳杂感》:疫情初捷庆重阳,白首青丝济一堂。咳吐珠玑遗后裔,笑谈得失织文章。劫波迭次泯恩怨,成败寻常济世昌。如寄人生忧乐共,朝闻夕死可收场。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两位教书育人的老园丁,辛勤耕耘,笔耕不辍,堪为终身学习之楷模。年轻人更当效仿,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勤奋学习,踏实工作,当好新时代的答卷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