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快报文章
 
扬中快报
当前位置:首页 >>快报文章>>扬中快报
扬中快报  
上一条:佚名1 下一条:老年大学,别样精彩
网络时代,如何帮助老年人适应“数字化生活”
来源:光明日报   2020-10-23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今年10月25日是一年一度的重阳节,也是我国第八个老年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做好老龄工作的重要性,要求“下大气力来应对”。长期以来我们对老年人的关心重点落在生活与健康等方面,近年来他们的“数字化生活”状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此,深圳大学数字代沟与数字反哺课题组开展了专题调研,网络时代,如何帮助老年人适应“数字化生活”? 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亟须更新 近几年,在B站、抖音、快手、全民K歌等新媒体平台涌现了“北海爷爷”“罗姑婆”“金香奶奶”“敏慈不老”等一大批老年网红,既分享人生故事,也输出热辣观点,既引领时尚潮流,也展示传统文化,成为不少年轻人的“偶像”。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显示,截至2020年6月,中国60岁以上的网民已接近1亿(9700万),这意味着中国2.5亿老年人中有38.8%的人已经上网。如今在各类App中,都不乏活跃着老年用户。调研发现,已经有一半老年人(49.6%)使用微信,每天使用微信的时间是1.37小时,平均会用的功能有11.47项,平均好友数量是104.28个,37%的老年人每天会多次查看朋友圈,他们对微信的使用深度与广度打破了“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刻板印象。 然而 “能”上网并不意味着“会”上网,从传统信息平台切换到纷繁复杂的互联网平台,老年人难免会晕头转向。 “无根据的事例、不科学的结论、粗糙的剪辑画面”,这些看起来漏洞百出的文章、视频为何能得到“银发族”的青睐?仔细推究,当面临海量信息时,老年人由于受教育程度、思维定式和生活经历所限,表现出对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也较为有限。另外,由于年轻人工作忙,与老年人的沟通交流较少,精神世界的空虚使得他们喜欢转发信息以吸引关注、创造谈资。 互联网、智能手机等能给老年人带来丰富的移动生活,但也伴随着使用障碍。科技进步、数字变革正在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也让社会管理更加高效,如“健康码”这类的信息技术在此次防疫期间功不可没。但在便利了大多数人的同时,“无健康码不得乘坐公共交通”“无健康码不得进入商场”的管理方式,让部分老年人因为不会使用智能设备在公交车上成为“众矢之的”,最终“落荒而逃”。 疫情期间,买菜、缴纳水电费、取快递很多生活事项,都需要通过“扫一扫”或者在五花八门的App上完成,这让很多老年人无法置身事外。 腾讯一项关于 《老年用户移动互联网报告》结果显示,基础性操作是老年人使用智能设备最大问题,其中应用使用与功能操作障碍占比46.7%,手机系统设置与维护障碍占比41.2%,不知如何下载App占比32.7%,一系列的注册、登录、支付等问题,成了老年人触网门槛,部分老年人由于跟不上社会变迁的节奏,在“数字化生活”中逐渐被淘汰。 “银发族”如何迈出数字化第一步 在老年人融入“数字生活”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跨越数字设备—数字技能—数字思维三道坎,其中是否掌握数字技能、是否具备数字思维主要靠老年人主观努力。 有趣的是,调查发现,老年女性对新媒体(以微信为例)的接受度显著高于男性,日常生活中也不难发现,老太太们在各类社交媒体上的存在感似乎比老先生们强,这也导致了不同性别老年人幸福感上的差异。 相反,也有部分老年人的成长与生活经历,使他们习惯于简单机械命令式的灌输,这与强调自主创新的数字思维背道而驰。“我们这些人,基本上是一张白纸,教我们怎么操作跟着来可以,回去就忘。”一位参加完11次工作坊辅导的贾奶奶还是未能熟练掌握使用微信,她略带自责地说。此外,近年来针对老年人的“精准网络诈骗”手段防不胜防,在家人的反复渲染下,造成不少老年人的“科技恐惧”,所以他们更不想学。 对于老年人而言,记忆力、视觉能力、行动力等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不断更新迭代的软件、设备反而让他们觉得越来越麻烦。所以,有时老年人拒绝新事物,实在是无可奈何的选择。 据了解,我国仍有1.5亿多老年人没能及时搭上信息化快车,而且这部分老年人在地域分布上又呈现明显的城乡差距。 课题组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回归发现:在客观上,年龄越大、身体越差(从视力、听力、认知能力三方面进行了测量)、教育程度越低、孩子越少、所在城市越落后的老年人越不会上网。而在主观上,对新鲜事物越好奇、对互联网评价越正面、与儿孙互动越亲密、参与社会活动越积极的老年人越会上网。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老年人是有可能突破客观阻碍融入“数字生活”的。 面对横亘在面前的数字鸿沟,大多数老年人又该如何跨越?课题组调查发现,中国独特的“家文化”使得家庭内的数字反哺为这个问题提供了 “中国式解决方案”。近七成(69.9%)老年人是由家中晚辈教会使用微信的;当老年人在使用新媒体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接近九成(87.1%)首选的求助对象是家人。 调研还发现数字反哺中存在“隔代亲”的现象,三成左右的老年人是由孙辈教会使用智能手机的。在调查访谈中,不少年轻人表示,“我愿意一点一点教他们,并且仔细地告诉他们使用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感觉到与父母的距离很近。”“他们学会了之后,感觉和自己的共同语言更多了。”“在教长辈上网的时候,也加深了他们对我的依赖和信任。”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晚辈对长辈的数字反哺也进一步延伸到健康观念与行为的反哺。课题组在2020年春节期间对祖孙三代家庭的调查显示,众多95后乃至00后成为家庭防疫的 “把关人和代理人”,向长辈普及新冠肺炎疫情信息和防疫知识、指导他们辨别谣言,并督促他们按照网上的防疫要求实践,晚辈在“自下而上”的反哺过程中树立的权威正逐渐渗透到家庭生活的其他领域。 多方合力让老年人融入数字生活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20年3月和6月前后两次调查的数据显示,仅仅3个月,老年网民占总网民的比例就从6.7%上升到10.3%,有超过3600万的老年人是在疫情期间的3个月内开始上网的。当疫情迫使他们必须借助数字媒体来安排衣食住行的时候,很多老年人也迅速做出改变并积极适应。对于异军突起的老年网民,以及踟蹰于网外的潜在老年网民,帮助他们健康、安全地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不能只依靠个人努力,更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发挥联动机制,给予更多关怀。 政府应发挥主导和推动作用。在未来媒体数字化、移动化、智能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同时,部分老年人会越来越赶不上时代变革。政府要借助“新基建”战略的实施,为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人扫清 “数字生活”基础设施障碍,提供互联网接入机会,激发他们对新技术的需求。同时网络监管部门也应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营造风清气正的信息环境与隐私安全的互联网文化,并推动老年人数字素养教育,支持老年人愉悦地利用数字化提升生存质量。 社区要构建常态化帮扶机制。应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建立可持续的数字反哺机制。一方面,社区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兴趣课堂、技能培训等活动,为老年人讲解各类新媒体使用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建立常态化的志愿服务体系,让社区居家老年人可以通过电话或面对面的方式,寻求志愿者帮助。 家庭成员做好数字生活“带路人”。当老年人仅靠既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无法适应新的数字设备和数字思维时,家庭是反哺的主要发生场域。当他们需要求助时,最信任的人是自己的子女。子女应多关心、鼓励他们学会视频聊天、浏览文章、发送定位等功能,促使老年人体会到数字化生活的乐趣。 互联网平台需积极开发“适老化”新媒体产品。应呼吁各大企业为老年人提供有质量、有温度、有情怀的数字服务。从产品功能上,提供包括学习课堂、在线诊疗、婚恋交友等满足老年人需求的专业化产品。从产品形式上,多考虑操作界面、使用步骤等老年人的实际感受,为其量身定制。比如各类App打造青少年版的同时,适时推出老年版。 老年人自身应与时俱进拥抱数字化生活。引领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最重要的是提高他们应对数字化生活的信心。新时代老年人要树立积极老龄观,勇于接受和学习新生事物。一方面,老年人要破除对新科技的恐惧,既可以向同龄人请教也应不耻下问,结合自身的客观条件与主观需求,在数字产品中作出明智的选择。另一方面,老年人还要注意提升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和媒介素养,保护好自己的隐私和财产,识破网络谣言、避开“坑老陷阱”,充分享受便捷和丰富的数字化生活。 (来源:光明日报)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595457919
位访问者
本年度:144136440 本月:5812315 今天:162559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