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关注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文苑
文苑  
上一条:流水自长东 下一条:中国时代
缅怀我的父亲
  2020-09-23

  我的父亲王世家(1883—1959)离开我们已经62个年头了,那是1959年的夏天,我刚刚从镇江参加高考回到扬中的第二天。 早在我高考复习期间,父亲就已经患病了。起初,只是有点发热、咳嗽的感冒症状,而后转成了肺炎。由于当时农村缺医少药,加之,父亲当时已是76岁的高龄,在那个年代的农村算是高寿了。因害怕影响我高考,一直瞒着我。临近高考的前三天,我的小姐夫陆道盈从浙江大学放暑假回到扬中。父亲叫他送来六只糯米粽子及一条米糕,意思是取个口彩吉利——高 (糕)中(粽)团圆的意思。 父亲临终前,天天念叨着我的名字,当儿女都到了他的身边时,父亲却永远地走了。 拜师学艺,济世持家 父亲从小乖巧聪慧,六岁起读私塾。15岁那年,独自一人背着简单的行囊到武进县孟河拜师学医,经过五年学徒生涯,回乡在自己家中开设中医外科诊所。那时候,按父亲的医术,完全可以将诊所开到八桥镇上,可父亲为了照顾年老的爷爷奶奶,没舍得离开这个家。在自己家里,父亲一边行医,一边帮爷爷奶奶耕种着几亩水田。靠医疗收入,靠一年两季养蚕,靠三代人的勤劳节俭,家境渐渐富裕起来,发展成齐家村数得上的几个富裕户,在三亩多宅基地上,栽桑养蚕、种竹栽树,还新砌了三间带阁楼的砖瓦房。瓦屋后面,四株面盆粗大的榆树高大挺拔,四周树木环绕,如红椿、杨树、枫杨树,都是一个人合抱都抱不过来的大树,呈现的是典型的农家庄园风貌。 父亲的一生是勤劳节俭的一生,是治病疗伤、悬壶济世的一生,是行善积德、好事做了一串串的一生,老百姓称他为“王大善人”。 割股救母,践行古道 据本村上的老人讲,父亲从小非常懂事,性格温和,说话慢言细语,做事矜持稳重,手持一根文明棍,斯斯文文,从来没有高声言语顶撞过父母、长辈,与邻居相处,和睦友善。 父亲从五、六岁起就晓得帮爷爷奶奶做家务、干农活,冬天帮爷爷奶奶暖被窝,夏天帮爷爷奶奶摇扇驱蚊,爷爷奶奶有病了,端茶喂水,陪侍左右。 最为感人的是奶奶56岁那年,患上了伤寒症,持续高热半月有余,每天除了喝点汤水以外,粒米不思下肚,人也瘦得皮包骨头,奄奄一息了,家中已替奶奶备好了棺木及寿衣。在那个年代,没有西医西药,日夜守护在奶奶身边的父亲,虽然是已经出了名的中医,此时也束手无策。父亲想到儿是娘身上的一块肉,古有割肉救母的二十四孝故事,想到这里,父亲毫不犹豫地拿起外科手术铜刀,在自己大腿上割下比蚕豆大的一块肉,熬成肉汤,一点点喂给已近昏迷的奶奶。兴许是父亲割肉救母的举动感动了苍天神灵,兴许是奶奶命不该绝,当天夜里,奶奶身上开始出汗,近20天的发热渐渐退烧了,奶奶终于从死神那里逃了回来。 在那个年代,没有麻醉,没有消毒措施,自己从自己身上割肉,需要忍受何等钻心疼痛,实在难以想象。 父亲割肉救母的举动成了乡邻八方传诵的佳话,也成了乡邻教育儿女的典范。 德艺双馨,名闻遐迩 八桥地区凡是70岁以上的老人,只要提到王世家的名字,无不交口称赞父亲的医德医术。父亲是远近闻名的名医,擅长中医外科,什么疖、痈、疽、疮、疔毒、搭背、老烂腿、骨髓炎之类的外科疑难杂症,真的是手到病除。 父亲不仅医术精湛,医德也很高尚,行医一生的宗旨是“穷人看病,富人给钱,方圆三里路之内不收诊疗费”。 父亲说:医术是仁术,是仁心、仁爱、仁德之术,是悬壶济世之术,如将医术当成发财的手段,无异于乘人患病之危行掠夺钱财之实,这与劫匪盗贼何异?所以,父亲常说的一句话:想发财,别当医生。 父亲一生一世没带过一个徒弟,虽说也有两个青年前来拜师学医,一个因是纨绔子弟,直接被父亲拒绝,一个学了一个月被父亲婉言辞退。父亲说:“如果我培养的是一个庸医,等于培养了一个杀人犯,因为,庸医杀人不用刀。如果我培养的是一个想捞钱发财的财迷,有悖医德。吃不得苦,没有仁爱之心的人均不宜学医。” 父亲26岁那年,丹阳县界牌的一个李姓富户,因拔牙而出血不止,四处求医无效,病人家属抱着最后一丝希望,隔江过水来到扬中找我父亲。其时,患者已神志模糊,面色苍白如纸,仅存一丝丝气息。父亲想起有一本书上曾提到火烙可以止血,但是,父亲没实践过,救人要紧,父亲也顾不得那么多了,用烧红的铁块,烙在病人出血的创口上,“吱”“吱”的几声,一缕缕青烟冒出,血竟然止住了,病人得救了,这在那个年代是奇迹啊!病愈后的富户回去后,花30块大洋铸造了一块长2.8米、高1.3米,上书“着手回春”的镀金大匾。这块匾,一直悬挂在我家堂屋的二梁下面,直到文革时被红卫兵当成“四旧”毁掉了。 从那时候起,父亲行医的名声大噪,求医的人越来越多,从早到晚忙个不停。 积善积德,善有善报 由于父亲的医德、医技被方圆一二十里的百姓称颂,乃至丹阳县界牌、新桥,武进县的孟河、魏村的人,只要提到王世家的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此,在当地威望很高。 父亲的一生是行善积德的一生。那个年代,农民看病带上几升粮食算医药费是常事,父亲看病人家境困难,往往都不肯收。乡邻缺吃少穿,父亲常常叫我母亲施舍钱粮。 父亲一生做过的好事无数,曾自费建造木桥一座(位于齐家、齐桥村交界处,朱礼和家后面),亲自带头捐建齐家桥石桥一座。 父亲的一生,正处在战火不断、社会动荡的年代,他亲眼目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何等贫苦。渐渐地,他看清了国民党必将灭亡,认清共产党才是未来国家的希望。所以,当我的长兄王敬庭 (解放后任轮船乡乡长),三姐夫郭纪发(“全国优秀乡村医生”郭宏彬的父亲)投奔新四军施光前麾下时,父亲默许支持。王子清烈士的妹妹、烈士遗孀王宝平 (我父亲唯一的干女儿)也常常为“家事”前来向父亲商量请教。 由于父亲的名望高,1941年,父亲被推举为齐家乡乡长(管辖齐家、齐桥、先锋、团沙四个村),父亲一再拒绝。后来施光前托我长兄王敬庭带信来:“你是名医,叫你干就干吧,我们支持你。”这才在施光前默许支持下,当了三年两面派乡长。在我懂事后,父亲常告诉我,这个乡长不好当,做两面派真难,需要在国共两党之间巧妙周旋,还要对付杀人不眨眼的日本鬼子,当了三年多乡长,等于将脑袋拎在手上过日子。 1944年末,父亲好说歹说才辞了这个乡长职务,接替乡长的叫冯爱甫 (八桥镇齐家村人,解放后在肃反运动中被镇压)。父亲在任乡长期间,未拿一份工资,未贪一分钱,未做一件对不起老百姓的亏心事。解放后,虽然我家的家庭成分定为地主,但是,父亲没有被批斗过一次,没有在任何政治运动中受过冲击。 1959年高考时,按照当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条例规定,凡家庭出身为地主,富农的子女,特别是家庭成员中任职国民党区、乡、保长以上职务或在肃反中家庭成员中有被镇压的,一律不得录取任何高等学校。我们那届同学只有94人,就有十人因政审不过关取消录取资格。我还算幸运,录取扬州医专。我想这也是父亲一辈子做善事,积阴德的福报吧! 我家的家谱上有八个字:立、善、世、敬、勤、俭、可、长,这八个字也是列祖传承的家训家风。父亲的一生,一丝不苟践行着这八字祖训:立德慈善,世代受人尊敬,勤劳节俭,方可福寿绵长。 □ 王敬成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567448900
位访问者
本年度:114283777 本月:10634007 今天:249296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