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油坊镇党委从建设“更加富有特色,充满活力,清新靓丽,繁荣文明的‘苏南名镇’”宏伟目标的实际出发,按照“夯实基础、创造特色”和“扬中领先、镇江有位”的目标要求,创新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全力提升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扎实推进了党建各项工作上台阶。
完善组织设置,提升农村党建水平
在市委组织部门的支持下,该镇根据农村党员的职业和岗位特点,结合党员自身的文化层次和年龄结构,将各村党总支科学地分设为总支下属经济工作党支部、农业党支部和夕阳红党支部三个支部进行管理,农业支部主要由从事农业生产和种养殖业的党员组成,企业支部由从事企业生产经营的中、青年党员组成,夕阳红支部主要由退休和农村老党员、老干部组成。通过划分支部,并建立学习、教育、管理等六项制度,因人施教,分类管理,落实目标责任,改变了以往“一刀切、一锅煮”的现象。同时更加注重各小支部间的联动互动,达到互通有无,共同发展,如组织农业支部和夕阳红支部的老党员给经济支部的党员上党课、介绍革命历史和革命传统,加强经济支部党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思想作风建设,组织经济支部的党员给农业支部和夕阳红支部的党员介绍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帮助他们增长知识,了解形势。通过这种形式取长补短,活跃了教育形式,促进了行政村各项工作的蓬勃开展,如该镇油坊村今年农业和养殖业上就新增各类大户11户,工业经济蒸蒸日上,全村产值、销售有望突破4500万元大关。
规范党员教育管理,增强党员综合素质
在党员的发展上,该镇创新出一套“选拔式推荐、立体式培养、正规化教育、梯次式考评、程序化发展”的“二十五”字发展法,组建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做到党群联动推荐苗子,专业班子选拔苗子,岗位练兵挖掘苗子,把党员发展纳入更规范、科学的轨道。同时,该镇大力实施“双培工程”,即发现并挖掘一批企业骨干人员、务工经商人员、党员致富能手、科技示范大户、优秀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着力把他们培养成党员干部,把农村中青年党员干部培养成领富帮富的能手,如该镇会龙村两委干部中50%以上都有自己的二、三产业,村主要干部有5人参股或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吸纳了本村近百名劳动力,该村党委近年来发展的6名党员都是生产和企业经营管理一线的优秀青年。在党员的教育管理上,该镇还创设了“流动党校”,分设党建理论组、思想文化组、农业实用技术组、工业专业技术组等6个教学组,拥有23名流动党校教员,并设立了镇党校、文化影剧中心、成教中心、环太科技园、华程集团、孙六生奇特优瓜果种植基地等12个教学基地,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不断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为民兴办实事,永葆党员先进本色
油坊镇始终坚持把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在改革发展的实践中,不断巩固和扩大第二、三批先进性教育的成果,根据农村无职党员的特点、文化、年龄、爱好及村工作需要,设立了政策理论宣传岗、文明新风岗、社会治安维护岗、党风村务监督岗、农业科技致富示范岗、河道维护岗、村事顾问岗、计生信息宣传岗等8个岗位,发放聘书,制定制度,明确职责。如该镇鸣凤村退休党员孙六生的“农业科技致富示范岗”就充分发挥了为民解忧、领民致富的作用。近年来,孙六生一直大力宣传他的瓜果种植实用技术,悉心编写技术资料并免费发放给周围群众,同时热心接受义务咨询,免费举办技术培训,受益群众达2万多人,他的事迹也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日报予以报道。该镇广大党员干部大力开展“联户帮富”活动,每名村干部主动联系几名贫困户,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目前,全镇已结对360对。为策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该镇还全面开展了“百日突击”环境整治活动,广大干部群众在一百天的时间里共完成了河道清障清淤219条,长达160余公里,改造和修筑农村坝头165座,并通过设立的“河道维护岗”,组织发动百余名党员对整治后的河道进行长效管理,有效得改善了农村的环境面貌,很多村庄都恢复了以前鱼鸭共嬉的美妙景象。
强化非公企业党建,拓展党建工作领域
为进一步加强非工企业党建工作,该镇于去年在全市率先成立镇企业党工委,将非公企业党支部纳入企业工委管辖,并进一步发挥非公企业研究会的优势和作用,建立起定期活动和研讨制度,将企业党建课题分解到相关支部。在此基础上,今年,该镇又出台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指导员制度,选派15名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指导员,定期到企业帮助、指导、督促企业党建,并明确了工作目标,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完善考核和奖励制度。为了推动非公企业党建上水平、升档次,该镇还强化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示范点的建设,加强了规模骨干企业党建工作的指导力度,并通过在巩固现有示范阵地、提升工作水平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新的示范阵地,拓展发展空间。 (奚 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