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文苑 |
|
|
|
|
□ 周树新 整理
扬中四面环江,沿江村民过去多以捕鱼为生,生活困苦。清朝嘉庆年间,位于东江沿岸的福源村迁居一户陈姓人家,掌握祖传的酱醋酿造技艺,来此以酿造酱醋为生。
由于陈家酿造的酱醋色、香、味齐全,加以诚信经营,待人和善,渐渐的在十里八乡都有了名气,生意越做越大。在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之后,陈家为把生意进一步做大,就在家前屋后开沟挖渠,与东江连通,利用便利的水运将陈家酱醋运往大江南北。
陈家老幼都喜食酱醋,个个容貌光艳,精神抖擞。他家有一女儿,乳名翠翠,自幼喜食酱醋类菜物,还喜爱琴棋书画,豆蔻年华就才貌出众,气质非凡。有一年朝廷为皇上选秀,翠翠便被选入后宫,陈家因此名噪一时,陈家酱醋更是生意兴隆。
陈家虽然富甲一方,但待人接物毫无任何骄横之意,反而显得诚恳、谦恭,还时常接济周边贫困的村民。陈家乐善好施,吸引大量农民前来酱园做工。只要上门来要求做工的,不管是破衣烂衫,还是面黄肌瘦,陈家都尽量收留,安排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随着工人不断增多,陈家每天付工钱为节约时间,立了一个特别的规矩:将一只装着钱的尖头坛子(口小、肚大的坛子)放在门口,工人完工后,自己用两只手指头伸进坛子里去夹钱,夹出的钱不管是多少,都作为当日的工钱,算起来要比其它地方做工所得更多。
随着生意不断做大,陈家酱园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几年间购置数十亩田地建房造屋,仿造江南园林进行修建,园里景色诱人,园外看来气派雄伟。为防盗贼,还在园子四周挖了壕沟,只在门前留了一座吊桥可供进出。为方便南北商船来往,陈家专门开挖了一条从吊桥到江岸约有两里多长的通江大港,商船由东江可直抵门前的吊桥。每天天黑后,园里的伙计会对着天空放三声铳,提醒周边村民晚上不要来这里走动,免得被狗误伤,然后关闭吊桥,放出豢养的看家狗在酱园四周巡逻。这些狗平时经过特殊训练,都显得非常凶猛,一时使得觊觎陈家财富的盗匪,夜晚不敢接近陈家酱园半步。
尽管如此严密设防,但仍然防不胜防。据老人回忆,一天寒夜,冷风嗖嗖,伸手不见五指,人们早早进入梦乡。一群盗匪从天而降,杀死了陈家的守园狗之后,用木板搭起了小桥,进了园子后见人就杀,陈家老小,雇用的师傅、伙计无一幸免。盗匪抢光了酱园里的钱财、珠宝和各种贵重品之后,为销毁抢窃证据,防止官府追查,放了一把大火,将陈家酱园烧成了一片焦土。
辉煌近百年的陈家酱园,竟如隆冬来临时凋敝的树叶,随着一阵风雨而消失殆尽。所幸的是在这场劫难中,陈家有两位在外收账的伙计逃过了一劫。两位伙计得知酱园遭抢被毁的消息后,匆忙赶了回来,面对一堆焦土恸哭不已。在周边村民们的帮助下,他俩将酱园后事料理好之后,带着剩余账款悄悄去了京城,打算去交给陈家女儿翠翠。身在深宫中的翠翠通过侍卫得知家门不幸的消息后,为防节外生枝,托侍卫传话给两位伙计说,剩余账款不必归还,作为他们别处谋生的本钱,希望他们重振陈家酱醋大业。后来,这两人改名换姓分别隐居在扬州和镇江,继续以酱醋营生。落脚镇江的一位原名叫陈恒顺,在此一直传承着陈家的酿造技艺,他的后辈们为纪念他,将他创办的酱园取名为“恒顺酱园”。
“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一夜风云散,变幻了时空。”现如今,我们去探访“陈家酱园”的遗址,只能见到东、西两个已变成小水塘的昔日的荷花池,以及被大火烧过的、静静地躺在河床底下的残砖碎瓦,还有后人仿建的被重新命名的“群兴桥”。在这遗址上居住的村民大多姓陈,依然民风纯朴,勤劳善良,保留着喜食酱醋的饮食习惯。或许由于酱油有增进食欲、降低胆固醇、防癌等功效,醋又有很强的杀菌作用以及美颜的功效,因此这片土地上长寿老人特别多。现在福源村有村民3600多人,其中80岁以上的老人136人,90岁以上的老人33人,100岁以上的老人先后有7人,是镇江市唯一的长寿村。
(注:陈家酱园的传说,是由福源村老辈村民们一代代口口相传下来的,传说有多种版本,至今还没有发现任何文字记载的资料,此文是根据福源村村民陈太安老人及李建康老师的讲述整理加工而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