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文苑 |
|
|
|
|
□ 吴永荣
扬中作为泥沙冲击而成的长江中的第二大岛,最早是由若干块小沙洲先后露出水面,沙洲之上据不完全统计,历史上有河港2300余条,为了方便行走交往,先辈们在许多河港上架设各类桥梁多达690余座,并且为其取了好多颇具吉祥的名字,如:万福桥、万寿桥、太平庵桥、文明桥、得胜桥,莲子桥、美仁桥等不一而足。然而许多扬中人可能不知道,有一座堪入耳门的桥,它的名字叫烂木桥。
烂木桥位于原丰裕乡中华村义字圩埭东首与三茅乡友好村苏家埭西首的王六港上,如今虽然荡然无存,但却在老一辈人们心中留下了许多难忘的记忆。
据史料记载,王六港是万寿洲上的一条大港,南端是友好村汪家圩王昌发住处,因为属地方绅士陆朝康的势力管辖,故取二人的姓定名为“王六港”。王六港由南向北至原丰裕乡东风电灌站前与三叉河相连向东与通江大港二墩港互通,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王六港随长江水潮起潮落,加之港面宽阔(最宽处约50多米),船舶来往频繁,当地群众有建房之砖瓦、石头、木料等物一般都由外地船只运至港边,然后再由人工搬运上岸;也有外来船主将地方土特产运到王六港贩卖,然后再收购扬中的竹枝等回去。不少外出他乡的手艺人和到外埠工作、走亲戚的居民也经王六港至二墩港码头乘坐班船,当时的王六港可谓是一派繁忙景象。
说到王六港上的烂木桥,桥东有苏姓染布坊、牙医、郭姓豆腐坊,(原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外婆亦住苏家埭);桥西有田姓豆腐店、潘姓水面烧饼店、丰裕供销社代销点、丰裕医院医疗点等。然而王六港上烂木桥却给港两边居民交往带来诸多不便。由于王六港南首属断头港,直至新中国建立之时5华里多长的大港上仅有烂木桥一座。说其“烂”,其状难以入目。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烂木桥由几根扎在港里的木头作桥桩,上面由三、四根木头作连接,铺上薄薄的木板供行人通过,这便是笔者最早见到的烂木桥。由于日晒雨淋,水流冲击,加之年久失修,烂木桥桥桩倾斜、桥面腐烂坠落,年长者和孩童都不敢行走,不少行人只能走到王六港南首再转至对岸。
记得农业合作化前,我家在苏家埭有高地种植麦子、豆类等作物,在友好村新圩还有水田,每到收获季节,因家父在外工作,母亲都得请年轻力壮者帮工挑运收割的庄稼,付给适当的报酬。笔者常随母亲过烂木桥,说是过桥,其实是在桥面上爬行,且桥身摇摇晃晃,又没有栏杆,稍有疏忽,就有坠落入港的危险。直至成立人民公社时,土地全部集体化,我家在友好村的高地、水田皆归入当地生产队,从那时起,我们便很少走烂木桥了。
大约在1959年左右,跟随时代的变化,烂木桥改名为“跃进桥”,在友好大队一郭姓家里设立初级小学,定名“扬中县跃进桥小学”,原中华大队的部分学生就近入跃进桥小学读书。为了防止意外情况发生,中华、友好两个大队共同出资出力对烂木桥进行整修,烂木桥为之焕然一新,大大方便了两边群众的交往,东边的群众早晨可以到潘姓家里买几个烧饼搭早餐,也可以随时到中华代销点买些需要的商品,烂木桥两边变得热闹起来。上世纪六十年年代初期,国家实行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跃进桥小学被撤销,迁址为“汪家圩小学”,原在跃进桥小学就读的中华大队学生进入中林小学,跃进桥由此开始冷落许多。行走的人少了,木桥也逐渐损坏,到了六十年代后期,跃进桥又成了摇摇欲坠的“烂木桥”。友好大队原属丰裕公社划由三茅公社管理,由于分属不同,烂木桥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更谈不上维修了。大约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烂木桥上发生了令人痛心的悲惨场景,西边邻村一位老妇带着孙儿挑提盒(扬中当地的风俗)经烂木桥到亲戚家贺喜,经过烂木桥时,正值涨潮,桥下水流湍急,桥面多处木板缺失,老妇站立不稳,连同孙儿一起掉入港中,待人们闻讯赶到出事地点施救,祖孙已双双溺亡,其场景令人目不忍暏。已在县委机关工作的我随即将这一人命关天的大事报告了领导,县领导责成三茅、丰裕两公社派人实地察看,并对烂木桥进行彻底整修,重新修整的烂木桥比以前坚固了许多,不仅可以行人,还可以推独轮车。
在“一年建成大寨县”的年代,扬中全县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整治水系,对王六港进行裁弯取直,两边的港堤都向港内推进了好多,由泥沙淤积而成的港滩成了群众的种植地。后来,东风、友好两村的群众为了来往方便,又在三叉河入二墩港口处筑起了土坝,至此,王六港不再有潮起潮落的景象,港面越来越窄,大约在二十余年前,原来宽阔的王六港成了一条小沟,当地群众在上面架起几块水泥楼板便可通行,昔日的烂木桥的痕迹自此无处可寻,如今80后的年轻人对烂木桥的名字也许毫无印象。几年前王六港两边都驳起石头墙,港岸浇筑成水泥路,虽然烂木桥早已不复存在,但在当地上了年纪的人们心中仍然忘却不了昔日的记忆:烂木桥,功乎、过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