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热线 |
|
|
|
83岁二代装卸工陈元通: |
老码头比过去更美、更有生命力 |
|
扬中一桥 2019-11-17 |
|
“我父亲原本就在码头做搬运工人,后来年龄大了干不动了,我就替了上去。”现年83岁的陈元通是土生土长的新治人,半个世纪前,三十多岁的他接替父亲到栏杆桥码头当起了装卸工人,一干就是18年。
上世纪80年代的码头,装卸作业没有机械设备,全靠双手,原始落后、笨重艰苦。陈元通告诉记者,刚干活的头几天,他的两只手就结满了血泡,每天工作结束回到家里,就感觉身体累得像散了架。“100斤的散装水泥,背完手上背上都是水泥灰,回家一洗就脱皮。”陈元通说,那个时候,他才真正明白父亲工作的不易。
虽然工作辛苦,但陈元通始终没有想过放弃,他决定以父亲为榜样,这辈子与码头为伴。他与工友们并肩劳动,从早到晚,面对的是卸不完的黄砂、拥挤的船只和一望无际的长江。那段日子里,陈元通从工友们身上看到了“老码头人”勤勤恳恳干活、踏踏实实工作的朴实精神,理解了父亲的责任与压力,也对码头工作有了更深的感悟。
“到了码头就是装卸工人的事!”回想起在码头工作时的情景,陈元通内心十分激动,他回忆道,每当有货船靠岸,他和工友就要开始忙碌了,一两百斤货物都是装卸工肩挑背扛,从货船上卸到码头。而船和码头之间仅靠一根宽约五六十厘米的木板连接,要想又稳又快地完成装卸绝对是一项考验,稍有不慎就可能落水。
陈元通称,当时码头一共十七八个装卸工,基本上每天都要搬十几吨的货物,多的时候有三四十吨,从早上8点开始,至货物卸完,期间没有任何休息时间。无论是酷暑夏日,还是严寒冬季,陈元通和工友们一直在默默坚持。假期同家人团聚,对他们来说是不可能的事,自打到码头上班,陈元通从来没有过节假日,只有下大雨的时候,才能休息。几十年下来,究竟卸了多少艘船,连他自己也数不清。
1994年10月,扬中大桥(扬中一桥)建成通车,结束了多年摆渡过江的历史,曾经人来人往的栏杆桥码头,渐渐褪去了昔日的繁华。如今,码头装卸工们的汗水已经在记忆中风干,货轮粗犷深沉的长鸣也在历史中搁浅。而陈元通却从来没有忘记这里,只要闲下来,他总会到码头走一走,看一看,他习惯了江边温煦的阳光,习惯了脚下青色的石板,在他心里,栏杆桥码头比过去更美,更有生命力。 □徐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