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热线 |
|
|
|
|
“不好意思啊,我今天一天都在田里,要不我们换个采访时间?”在变更了两次采访时间后,日前,记者终于见到了我市农业农村局原试验站站长施正连。一次采访如此难约?只因恰逢粮食收获期,施正连几乎是“黏”在了田间地头,用他的话说,“快40年了,我就没离开过这片庄稼地,算是扎根于此咯。”
1982年7月,施正连进入扬中县农业局工作,从事稻麦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新种植模式的推广工作,至此便与粮食、土地结缘。以前种田的人虽多,但粮食生产水平低、产量和机械化水平都不高,“想提高产量不容易,要耐得住苦还得沉得住气。”施正连说,集体种田时跑生产队,分田到户后一家一户地跑,单讲理论可不行,要将理论知识变为农民能听懂的大白话,有时还得要亲自上阵手把手教。
“像以前插秧或后来的抛秧等技术听着简单,操作起来可都是技术活。”施正连表示,再到后来推出机插秧时,推广工作难度更大些,所幸因为机插秧的高效率和高质量等原因,农户对于此项推广的接受度还挺高,新技术能得到农户的认可和运用是最让施正连感到欣慰的事情。“推广工作最怕的就是你讲了增产、提效、提质的方式,但旁人不听甚至不信。”施正连说,对此,做推广工作的人员能做的便是耐心讲、用心劝,以农户能接受的方式去说服他们试试,哪怕能说动一个也是好的,一个做出改变并真收获了成效后,就能起到一带二带三的效果。
随着时代的变化,田间地头、农户种粮、百姓吃粮需求也是变了又变。以前田里头就追求高产,现在田里要长出优质绿色粮,推广工作也紧跟时代诉求求变求新,“高产和优质本质上是矛盾的,因此我们需要尽可能调和好这一矛盾。”施正连表示,其实调和好这一矛盾可以跳出产量和优质味道这两大条框,通过做好产业链的延伸来解决问题。目前在我市主推的南梗系列优质大米食味性佳、产量也能达到一定水平,推广时就可建议种植户通过提高其附加值来平衡产量和口感,让其综合效益达到最佳。如此考虑全面地站在农户种植和收益角度的推广工作也让农户们感受到了推广人员的周到和贴心。
行走于田间地头近40个年头的施正连,如今依旧守着那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做好生产技术指导、一心当好农户的贴心人,“关键的农时节点,我都会下去做一些推广、抓种植技术,提醒农户及时做好施肥防虫害工作,平日里也经常接到农户的咨询电话。”施正连说,自己手机里存有的种植对象号码多达五六十个,为确保不漏接种植对象的来电咨询,他的手机号码从未换过,手机也从不关机。
□匡雪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