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25岁当选村委会主任,曾是扬中最年轻的“村长”;他扎根农村30年,一步一个脚印从农技员干到村支书,从黑发干到白头,将一个贫困村、落后村带成富裕村、镇江市文明村,并创造了全村35年无越级上访的奇迹。
在昨天召开的镇江市“七一”表彰大会上,傅德利,俨然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他先后两次走上主席台,从市领导手中接过“镇江市优秀共产党员”和“镇江市十佳勤廉标兵”的荣誉证书。在随后的事迹汇报会上,这位来自扬中的基层党支部书记勤政爱民、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深深打动了每一个人。
“不能让群众富起来,就不是个好干部”
村干部是农村基层最小的“官”,位不高,权不重,待遇低,事情多,麻烦多。
许多人不止一次地问他:“一直呆在村里,每天总有忙不完的事,操不尽的心,自己又得不到多少实惠,何苦?”
“我干的都是份内事,只要组织需要,我会一直这样干下去。”每一次回答都是这么淳朴。傅德利把为民造福作为毕生的追求,心中盘算的始终是如何让红光村脱贫致富,让群众得到实惠。
八桥镇红光村是我市一个偏僻的行政村,既不靠近市中心,又不紧挨集镇,一直是个地理位置远、工业基础差的贫困村。90年代,红光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在3000元左右徘徊,“致富无门,就业无路,三产无望”,全村60%以上村民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群众的每一点难处、苦处都是傅德利心中的痛处,他知道行政工作搞得再好,不能让农民富裕起来就不是一个好干部,就是一个不称职的支部书记。
搞农业,红光的基础不差,关键要在结构调整和产业化上做文章。早在1996年,傅德利就在扬中率先开展口粮田、责任田“两田分离”改革。在村支部的精心组织下,盘活了近100亩闲置的农田。
于是,1997年,傅德利率领5名村干部,在这100多亩闲地上开辟了他的领富样板工程。
缺资金,他们拿出自己的全部工资和积蓄,筹集了10万多元启动资金;缺技术,他们聘请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到田间指导;缺人手,他们放弃了所有休息时间,整天泡在田间地头。在短短一年时间内,他们建起了一个年出栏1000头瘦肉型养猪场、一个面积20亩的渔场和30多亩的反季节蔬菜种植基地。
在艰苦创业的那些日子里,傅德利每天早晨5点起床,一直忙到夜幕降临。河塘的开挖、土地的平整、大棚的搭建,全靠他们的双手干出来的;为了节约时间,他不但将宿舍搬到田头,还将自己的办公室也搬到田间。“再难也要上,再苦也要干,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不能让群众断了致富的门路” 傅德利憋足一股劲,“要干就要干出个名堂,要做就要作出个榜样!”
春华秋实。1998年底,红光村的这片领富试验田刨出了累累硕果:新引进的芦笋和西红柿、苋菜、四季豆等反季节蔬菜成为镇江、常州等地市场的紧俏货;养猪场的肉猪被农贸市场常年包销;鱼塘一次起塘收获成鱼2万公斤……当年获得经济效益80多万元。
看到村里的小农场搞得红红火火,村民们眼界大开,他们纷纷上门找良种、学技术、改行当,投入了农业产业调整的大潮中。对此,傅德利总是不厌其烦,悉心进行技术指导,无偿提供种子和市场渠道,很快,红光村有60多户农民先后走上农业产业化道路。
如今,红光村已成为扬中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拥有反季节蔬菜大棚50个,面积达100多亩;养猪场成为扬中三大养猪场之一,年出栏量达3000头以上。截至目前,红光村有60%的农户都种植经济作物,有200多户农户运用新技术圈养新型猪种。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傅德利深知:要让农民真正富裕起来,工业是龙头,就业是根本。
然而,对于地理偏远的红光村而言,引进工业项目谈何容易。2003年,傅德利决定打破交通瓶颈,启动工业强村的发展战略。3年来,红光村先后投入150多万元,修建11公里水泥路,从根本上优化了红光村的投资环境。
接下来,傅德利带领村干部主动走出去跑资金、争项目、纳贤才,先后引进恒通塑胶、金正西服、天鹅制衣、佳誉电源、永诚管业等14家企业,盘活存量资产100多万元,2005年,该村工业总产值达5000余万元,比2000年增长了10倍。
投资者的纷沓至来,缘于傅德利的诚心、热心和村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004年,在引进恒通塑胶企业时,附近村民们说这个厂里有污染,排出的水有毒,死活不让生产。这时,傅德利站了出来,拿起一个茶杯,从处理净化池中盛满一杯水,当场喝了下去。群众见此,二话没说。于是,企业顺利投产,每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此后,傅德利“杯水解难题”的感人故事在投资者中不胫而走。
在红光村,我们了解到,每个项目的引进都凝聚了傅德利的大量心血,“平均每个项目他跑了30多次,最多的跑了100多趟”,其实这还不包括他为企业办执照、跑银行等后续服务。为了企业发展,傅德利将自己的房屋抵押给银行,帮助企业解决流动资金,迄今他已为3家企业担保借贷40多万元。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现在,红光村没有一个闲置劳动力,就业率达100%,甚至出现招工难;每年村里这些企业总计有500多万元工资性支出流淌到红光村村民的腰包中,所以红光的日子越来越红火,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9000元。
看到村民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傅德利感到自己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正如他说过一句话:“一个共产党人的价值,就是看你能不能为人民做点实事!”
“群众满意率低于90%,我就辞职”
一个有748户、人口2200多人的村,连续35年未发生一起越级上访,这恐怕是一个奇迹。
在2005年镇江人代会期间,市委书记史和平在与扬中代表团座谈时,点名问傅德利:你们村的信访工作搞得这么好,有哪些经验?
傅德利说,其实很简单,就这么三条:一是不结党,亲民爱民,凡事想着百姓;二是不谋私,办事公道,一碗水端平;三是不糊弄,开放民主,实行阳光操作。
傅德利觉得,村支书担负着全村发展的重任,是全村人的公仆。因此,家里的亲戚找他帮忙,如果正当,按原则办;如果非份,没门。所以,他在亲戚朋友圈子里,落下一个“不近人情,不通世故”的名声。
心底无私天地宽。这么多年来,傅德利坚持一个原则,处理任何事情,首先将“私心”丢在一边,做到秉公处理。群众评价说,他总是把公家的事当自家的事,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而真正把“自己的事”不当回事。近年来,他先后帮助20多个贫困户稳定了基本生活,为150个农村富余劳力找到了就业门路,为6个贫困生圆了大学梦……
于是,村民们都将傅德利看作自家人、知心人。哪里有矛盾,哪里有纠纷,只要傅德利一到场,没有解不开的结,因为大家都知道,傅书记办事公道。
在农村,农民关注的焦点不外乎是村级开支、土地发包、河塘承包、厂房租赁等等之类的问题。在傅德利看来,只要真正做到村务公开,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实施阳光操作,不搞暗箱操纵,将知情权、决策权、监督权交给群众,确保了各项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规范性。在红光村,村里作出的每一项决策、村干部每花一分钱,都要经由村民代表议事会讨论决定。每季度公开一次村级财务收支情况,并设立专门的理财小组每月进行监督;公开村民建房、计划生育安排等与百姓休戚相关的事项;对村公共事业的发展、村办企业改制、工业用房的出租、各类承包合同的招投标,都通过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以及村广播向群众通报,让群众对村里的情况知根知底,明明白白。
1996年底,由于村域调整、村民新建房统一上规划点,造成部分村民的住宅与农田相隔比较远,耕作不便。村干部听到群众的呼声,进行了细致深入调查研究,并拿出解决问题的试行方案,然后4次召开村民小组代表、老党员代表座谈会,村民小组也多次召开民主讨论会,全村80%以上的村民参与了改革方案的制定和商讨。由于全民参与决策,方案的制定、执行非常顺利。仅20多天的时间,13个村民小组、近400余亩农田,全部打破组、户的限制,进行了重新调整,优化了土地资源的分配。
人们不禁要问,这么多的人,这么多的主意,事情办起来咋就能这么顺?村民高兴地说:“事情摆出来,我们都能想到一块去。”
公生明,廉生威。35年无越级上访这一成绩的取得,验证了傅德利的一句人生格言:只要我们赤胆忠心为民工作,人民群众就会支持我们、拥护我们。
群众心中有杆秤。据介绍,每年一度的群众评议,100多名村民代表投票,傅德利的满意率从来没有低于95%,在当选村长和村支书的历届选举中,他的得票率都在98%以上。傅德利常说:“群众是我的‘靠山’,如果我的满意率低于90%,我就辞职!”
“想发财,就不要做这村干部”
当年,傅德利是扬中最年轻的村长,或许他也是扬中最迟住楼房的村干部。直到3年前,他才告别扬中难得一见的简易平房,搬进新居。
他手中有权,似乎可以有许多机会发一把;论钱他也没少挣,大部分留给了村里,自己只有少得可怜的工资。即便好不容易攒了点积蓄,也时常被他垫付到村里应急。
前些年,他自己拿钱为村里办农场,辛苦吃了千千万,年终一算,赢利几十万元。按理,他可以分得可观的红利,村里的群众和老党员也表态,他应该得到最高的报酬。但他大笔一挥,全部归村集体,我们村干部只能按原来的标准拿工资。有人笑他傻,他却说,既然是集体的,我不能沾一分。
不贪心,不敛财,不索取,这个“三不”原则成为傅德利这位廉洁村官的基石。
早些年,村民建房、计划生育、承包土地等事情来了,常拎点香烟、老酒上门打打招呼,有的被当场谢绝还好,有的扔下就走,还要傅德利再一次送上门去,还有的拎来鱼肉,他又得买同样甚至多一点的鱼肉还回去,弄得送礼者不好意思。由于经常帮企业跑腿,租赁村办厂的老板每逢过年过节,都想上门意思意思,吃了几回闭门羹,再也不送了。
所以,现在红光村的群众和外来投资者都知道傅德利不收礼,找他办事,有事说事,不带礼品倒成了一个公开的规矩。
“组织和群众把这副担子交给我,就是要我用好权,为民谋利益,以权谋私很简单,但工作肯定干不好,如果想发财,就不要做这村干部。”傅德利说。
不抽烟、不喝酒、不进娱乐场所……傅德利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诸多优良品质,他的勤政、他的廉洁、他的公而忘私组成了他诚信务实、一身正气的人格魅力,成为红光对外招商的一个品牌。一些落户红光的企业家坦言:投资红光就是冲着傅支书的为人来的。
勤政事业旺,廉洁德高尚。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管得住小节,傅德利以一颗平常心,践行着“清清白白做事、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工作、勤勤恳恳为民”的诺言,他的无私奉献、实干精神和清廉形象在百姓心中矗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顾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