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社会民生 |
|
|
|
会龙村建成镇江首家新市民法治教育基地 |
1000余名新市民搬进集中居住点 |
|
2019-10-20 |
|
在油坊镇会龙村,有1000余名外来务工者,他们为乡村建设添砖加瓦,然而大量涌入的“外来户”也带来了管理难题。如何做好外来人口服务管理?会龙村破题探索,建成了镇江市首家新市民法治教育基地,开启新市民集中居住模式。17日,记者走进这家新市民法治教育基地一探究竟。
为什么镇江首家新市民法治教育基地建在了一个乡镇的行政村里?其实这与会龙村的发展现状是分不开的。会龙村虽是油坊镇中西部江边的一个小村,但这里却集聚着47家企业,2017年,就实现了工业产值11.8亿元。企业多,意味着村域经济发达,老百姓不用出远门就能在家门口就业,而且把自家的房子租给外来务工者,一年的租金也甚为可观。
收入高了,幸福感按道理是成正比例上升。但这几年,随着外来人口涌入而带来的治安问题、用工纠纷问题甚至职工的感情问题都成为了会龙村村民以及驻村企业为之头疼的事情。
为此,会龙村和镇里面也作出了努力:定期在村里开法制教育课;驻村律师定期到村里“当班”……但效果却不大。为什么?油坊镇司法所副所长唐杏明举例,搞一场法制教育课,来参加的外地人很少,他们以挣钱为目的,根本无心参加。再如,司法所下乡发教育材料,但由于外来务工者居住分散且居无定所,所发材料几乎成了废纸一张。
破局之策来自一家企业的建言:环太集团建议能不能把外来职工集中起来居住,人口一旦集中,各种政策上传下达就方便多了。在会龙村,有着1000余名外来务工者,其中环太集团的外来务工者占到百分之八十以上,企业内部也有一个能容纳1000多人的员工之家。经过筹划,今年8月份,占地15亩的新市民法治教育基地依托环太集团的员工之家建了起来。1000多名外来务工者集中居住在这里,不但租金便宜,而且居住环境也很优越。
教育基地内还充分融入了法治元素,在主干道两侧、隔离栏、楼道内等明显区域营造点、线结合的宣传氛围。宣传内容贴近新市民日常的生产生活,通俗易懂,涵盖治安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法律常识、禁毒反邪教、道路交通安全、消防火灾事故、婚姻家庭等多个方面;宣传形式有草坪牌、案例墙、政策橱窗等,图文并茂,与居住区的绿化融映一体,兼顾观赏性和实用性。此外,原先的驻村律师的工作做了“增量”,定期到教育基地进行法律服务。
“从建成到现在2个多月的时间里,不论村里还是企业里各类矛盾纠纷明显下降,截至目前没有一起矛盾激化需要上交上移。”唐杏明说,目前新市民在基地里安居乐业。下一步,他们将根据外来务工人员的需求,为其提供《劳动合同》等相关咨询,建立劳资纠纷快速调解室等多元法律服务,真正地让新市民融入到这座城市中来。
□ 范永贵 陈璐 徐云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