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热线 |
|
|
|
身体的缺陷并没有击垮他热爱生活的心,他用自己的勤劳和努力,创造美好生活—— |
聋哑外卖员朱华忍:一单一单跑出希望 |
开栏的话: |
|
2019-09-24 |
|
一个城市,精神是灵魂。生活在江洲大地上的扬中人,骨子里都透着一股不屈的拼劲。可能,他是你朝夕相处的老邻居;可能,他是一个初来乍到的“新市民”;也可能,他是你一次社交中的“路人甲”……无论是谁,在他们的身上,都同样散发着“上善若水、自强不息”的扬中精神,或为生活奋斗,或为理想拼搏。今天起,本报推出《扬中人奋斗故事》栏目,将镜头对准我们身边的普通人,用文字记录他们感人的奋斗故事。
每天,在奔波于街头巷尾的一抹抹蓝色中,有个特殊的身影,他的名字叫朱华忍。他是常人眼里需要被“呵护”的聋哑人,却每天骑着电动车走街串巷送外卖,凭自己的双手努力赚钱,工作成绩甚至比健全人更亮眼。近日,记者跟随朱华忍体验送餐,“倾听”他的故事。
每天午餐和晚餐时间都是朱华忍最忙的时候,重复一次又一次的接单、取餐、送餐,按着手机上的地址,找到顾客的家,敲开门,一只手将餐盒递过去,一只手指指自己的耳朵,接着摇摇手,再竖起大拇指。住户似乎看懂了,笑着说上一句:“谢谢!”
等着商家配餐的间隙,记者与朱华忍通过手机短信和写字的形式交流起来。“聊天”得知,朱华忍今年38岁,自小便听不见外界的声音,原本一直在企业工作,为了收入更高一些,两年前,他辞去原来的工作,在镇江做起了外卖员。今年5月,看到“饿了么”扬中站点招外卖骑手,他又回到了扬中,继续干送餐这一行。
听不见任何声音,无法与人正常交流,简单的跑腿送餐在朱华忍这里并不简单。一开始,因为路线不熟,跟商家、顾客交流都有障碍,他一天的送单量只有20单左右。但他凭着一股子韧劲坚持了下来,现在每个月日均送单量都有50多单,暴雨天气能达到一天80多单,经常获得扬中站点日送单量第一名。
聋哑人如何送外卖,还干得如此优秀?朱华忍已经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专属“秘笈”。
4个月的工作,市区大多餐店商家都对他挺熟悉。取餐时,朱华忍无需多言,手势示意一下餐号,老板也会手势回复需要等几分钟,餐点做好后再交到朱华忍手中,这一环节的工作就算交接完成了。
送餐过程考验的是“车技”,聋哑人朱华忍安全骑车的秘诀是“眼观六路”,车速不要太快,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他在手机上输入了一段话告诉记者:“我们聋哑人听不见鸣笛声,所以骑车都要小心地观察周围。”
“您好,我是饿了么骑手朱华忍,由于我是聋哑人,沟通不便,外卖到了XX地……”在朱华忍的手机里,有许多这样的短信,为了节省时间,他都编辑好短信模板,每次只需要复制粘贴,略加修改后,就可以直接发送给顾客。朱华忍表示,一般这样发短信沟通,客户都能理解,而且对他很客气,但也有需要用电话沟通的时候,他会发短信拜托朋友或者求助路人打电话给顾客。
“这位外卖小哥有听力障碍,送餐来的时候已经大汗淋漓,感谢他带来的正能量。”朱华忍将手机里的用户评价翻给记者看,只见上面的评论大多都是“辛苦了”“谢谢”等词汇,这些暖心的字眼给了他莫大的动力,他很感恩送餐途中遇到的善良商家和顾客们。
送外卖这份工作,送的越多赚钱越多。朱华忍很少休息,每天从早晨9点半开始一直工作到晚上10点,日收入能有200~300元。他“告诉”记者,自己努力赚钱,是想为了给家人更好的生活。
“自己家老房子已经拆了,现在正在重新建房,因此借了别人的钱,要多多赚钱还钱。”朱华忍的儿子10岁了,小学三年级,正是调皮的时候,妻子在一家奶茶店上班,他这么拼就是想多赚点钱让他们生活得更好一些。
采访结束后,朱华忍再次骑上电动车,在城市街头为了生活努力奔波着。在他送外卖的过程中,也有市民提出“聋哑人送外卖是否安全”的质疑。对此,记者联系“饿了么”扬中站点相关负责人,对方希望社会能对聋哑外卖员多一些谅解和支持:“他们虽然是聋哑人,但他们都有自食其力的能力,像朱华忍这样的,之前在镇江就送过外卖,已经是熟手,所以我们也愿意给他们提供一份工作机会,希望大家能给聋哑人多一份理解和支持。” □ 肖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