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扬中日报
微扬中
学习强国中的扬中
理论学习
公益广告
强国复兴有我
时间:
~
搜索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快报文章
扬中快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快报文章
>>
扬中快报
扬中快报
上一条:
广告
下一条:
公益
触摸70年发展印记
2019-09-24
指南村位于三茅街道东部,面临长江,紧靠泰州大桥进出口,东至扬中市国际影视城及环岛公路风光带,西至238省道复线,南至扬子河,北邻二墩港汽渡,距市区仅2公里,公交线路直达,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区域面积1.5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1265亩,辖18个村民小组,现有2个居民点,总户数669户,总人口2058人,党员93人。 “头顶一江水,脚踏一只盆”是扬中老百姓生存环境的真实写照,而指南村更是对这句话体会颇深。指南村四面环江,交通闭塞,老百姓生活条件艰苦。“江堤不牢,十年九涝”更是让老百姓苦不堪言,内涝灾害让全村成为一片汪洋,颗粒无收。 为了改变现状,从1950年开始,指南村年年加固江堤,扩大耕地面积,兴修水利,发展多种经营,让老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1951年,指南村围出胜利圩,新增良田300余亩;1956年,整治西夹江,新增耕地面积100余亩,新增桑田100余亩;1959年,围垦花鱼套,新增高地50余亩。经过一番改造建设,指南村成为当时耕地最多的村。为完成水系配套,指南村南开大寨河,建造大寨河电站;中修中心河,连接花鱼套,建指南电站。三条内港通过各自的电站与长江连接,旱时进水,涝时排水,旱涝都不怕。指南村后又建西中东三条横向水系,西边整治小夹江,中向新开小寨河;东面将载字圩、道字圩、胜利圩大 通过10余个小电站,把纵向的三条通江内港连接起来,让田通河,河通港,港通江,进排自如,旱涝不愁。 特殊的地理位置让指南村深知“要致富先修路”这个硬道理。解放前,村民出行要摆渡;50年代,一座小木桥连通外界;60年代,开了大寨河,拉直了土路;70年代,铺了十字路;80年代,浇筑柏油马路;90年代,浇筑水泥路。1960年,指南村开展多种经营模式,花鱼套低洼处开发鱼塘,高地种植;西夹江的百亩桑园助推养蚕事业发展,指南村的蚕茧是当时扬中县缫丝厂的主要货源;将部分芦滩改造成柳滩,并创办柳器厂,柳器远销英美,引起轰动。随后,指南村一鼓作气,还相继创办了服装厂、皮鞋厂、电器厂,指南村一改贫困旧貌,走向富裕。现如今,指南村交通便捷,村民生活富足,成为一方乐土。 现在的指南村,坚持以新产业致富农民,以新举措服务农民,以新环境塑造农民,在新的起点上,面对新任务、新要求、新愿景,指南人民上下一心、团结共进,乘势而上,奋力拼搏,全面激发改革创新的精气神,积极创建美丽乡村建设,全力开创 “强富美高”最美指南的新局面。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591659300
位访问者
本年度:140157456 本月:1833331 今天:14805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